2017/03/21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2017年3月16日晚,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副院長彭鋒教授做客“才齋講堂”,以“氣韻與節奏:20世紀上半期中西方理論交互影響的一個案例”為題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傳統藝術中“氣韻”的概念在20世紀上半期引起中外學者廣泛討論的原因🫁、中西方學者對於氣韻與節奏的理解變化,以及中西方文化思想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等。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主持並全程參加了講座。
在20世紀上半期🧓,中國傳統美學中“氣韻”的概念被中外學者反復討論,其原因何在🦕?彭鋒教授認為🥷🏼,首先是由於中國最早的一批留學者對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傳播,其次是中西方文化思想交互影響的結果。接著,他以現代性的特征和分期為切入點🫚👩🏿🦲,向同學們介紹了國內外很多學者認為現代性原發於歐洲🌚,並且審美現代性是由歐洲國家向非歐洲國家傳播的觀點🦚。但是彭鋒教授不認為現代性是歐洲原發的現象🤽🏽,他更贊同包華石的觀點,認為現代主義在藝術領域是伴隨著民族主義而發展的👨❤️💋👨,並且從頭到尾是跨文化的歷史過程🐙,例如唐宋理論家的“形似與寫意”的對比就是通過賓庸和弗萊直接影響到歐洲現代主義理論,而在形式主義理論中占有關鍵的地位。
接著,彭鋒教授講道🫅💼,在18世紀,英國人受《中國風》一書的影響開始討論美學,並且隨著中西方學者對中國繪畫價值的發現👨🏭,西方學者翟理斯第一次對我國謝赫的“六法”進行了完整的翻譯📱👐🏼,將“氣韻生動”譯為“rhythmic vitality”,而夏德將“氣韻生動”譯為“Spiritual element🙈,life’s motion”。但是威利明確反對用“rhythm”來翻譯“氣韻”✮,他將“氣韻生動”譯為“Spirit-harmony-life’s motion”。福開森綜合威利和翟理斯將“氣韻生動”譯為“harmony and vitality”。喜龍仁在1933年出版的《中國早期繪畫史》一書中,將“氣韻生動”譯為“Resonance of the Spirit;Movement of Life”。但是隨著中國的滕固對翟理斯關於“氣韻生動”的翻譯的肯定,西方學者關於“氣韻生動”的譯法又回到了翟理斯的譯法🏣,那麽滕固為何要誤譯“氣韻”呢?彭鋒教授認為其目的在於將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聯系起來💁🏼♀️🤕,從而證明中國藝術是先進的。同時🚵🏽♀️,歐洲現代主義運動開始興起👳🏿♀️,因為照相術的發明🪚,西方再現的寫實主義繪畫已被攝影技術部分取代𓀎,而經過古德曼等人提倡美學家應該重視關於藝術作品與真實事物在本體論上的區別後,西方繪畫在藝術形式上不再以寫實的風格為主,而是開始體現藝術家個性的觀念和形式語言。接著🔋,Roger Fry建構了現代藝術理論,認為藝術中首要且最重要的表現元素是描繪形式的線條“氣韻”(rhythm)🫀,畫家所繪的線條是筆勢(gesture)的記錄,隨著畫家的情感變化而變化,並直接地傳達給觀者🤶🏿。
隨著分析的深入,彭鋒教授總結出了關於氣韻與節奏的關系的三種觀點👩🏼🎓:第一個觀點是以滕固為代表🙇🏼♂️,將氣韻等同於節奏📟;第二個觀點是以鄧以蟄為代表🏋🏼,根據中國畫的體🧍♀️、形、意🤭、理的發展規律😼,認為氣韻即理,體現的是宇宙背後的道理,而西洋繪畫中沒有氣韻;第三個觀點是以宗白華為代表✨,認為氣韻生動是幽淡的、微妙的、靜寂的🆕、灑落的🙆🏼♂️,沒有色彩的喧嘩炫耀𓀗,而富於心靈的幽深淡遠,中國畫是以數層的明暗虛實構成全幅的氣韻與節奏,而西洋畫是光與陰影的互映構成全幅的氣韻生動。
最後👩🏼⚖️,彭鋒教授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首先🚵🏿,現代性是跨文化交往的結果,越有包容性的文化越有現代性;其次🫱🏽,歐洲的現代藝術有一個潛在的中國起源🤽🏽,但由於民族主義的影響😨🛤,這個起源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忽視了😩;其三,氣韻在西方美學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匯👩🏿🎤,節奏不是氣韻,光影或氣氛也不能完全傳達氣韻的含義🤏🏼,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氣韻是不可譯的;最後,由此可見😕,中西方思想文化之間的關系既非相似也非相異🧑🏼🎄,而是相間🧑🏽⚖️🕵️♀️,借用朱利安的術語來說,是有“間距”🈁,正因為有了中西方文化的“間距”與“之間”,世界文化才體現出巨大的生命力。
講座結束後🙅🏽♂️,彭鋒教授與現場的同學們就如何欣賞一幅現代畫作的美、藝術是否越民族就越古典以及西方人對於中國繪畫藝術中“氣韻”一詞的翻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並帶領同學們對多幅作品進行了全方位的賞析🙋🏽。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主講人簡介🍟:
彭鋒,哲學博士𓀍🧔♂️,藝術學院教授📦,兼任國際美學協會執行委員,從事美學和藝術理論研究🙅🏻♂️,兼事藝術批評和劇本創作實踐,出版專著《藝術學通論》等14部,譯著《藝術的語言》等6部,目前從事20世紀中國美學、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美學🤹🏽♂️、藝術批評理論等課題研究🚵🏿♂️。
專題鏈接:才齋講堂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