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8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2017年3月23日晚🎱,意昂3体育官网保護生物學教授、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呂植做客“才齋講堂”,以“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共存”為題,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自然保護的一些實踐案例🔮,深入探討了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前景。研究生院副院長王天兵主持並全程參加了講座。
呂植主講才齋講堂第134講“人與野生動物🤯:能否共存⏩?”
講座開始🚷,呂植教授回憶道,大學四年級時⚗️⬅️,她跟隨潘文石老師首次進入秦嶺,看到野生大熊貓時特別欣喜👩👩👧,但是很快欣喜就被焦慮所取代⏮:森林中的斧鋸之聲不絕於耳,熊貓的棲息之地每天在縮小。後來🦺,雖然呂植教授團隊的研究地區長青在他們的奔走、呼籲中建立了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是其他熊貓棲息地的砍伐並沒有停止,因為木材是當地林業工人、村民和財政的主要經濟來源。2000年以後,雖然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終止了熊貓棲息地的商業砍伐😉,但是如今建壩、挖礦𓀏、修路等一系列城鎮化進程帶來的基礎設施建設又取代砍伐成為新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平衡人類的利益與野生動物的保護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講座現場
接著,呂植教授向同學們介紹了中國自然保護的狀況,她說,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國土覆蓋度都不低👧🏽,但是對關鍵保護區域的覆蓋有明顯空缺🤱🏽‼️,天然林保護工程沒有針對生物多樣性或瀕危物種進行具體考量⚀,許多生物多樣性高、瀕危物種多的森林地區同時人口分布也較多,建立新的自然保護區有一定難度🧑🏻🦼➡️。再加上近幾年來,氣候變化導致生態系統愈發脆弱,特別是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對水資源🫵🏽、高原草原特有生物,以及下遊數十億人民生存和生計持續產生影響,生物多樣性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基於這種嚴峻的情況🧓,呂植教授認為有必要探索多元化的創新保護機製🙁,例如基於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比如風水林🤓、神山聖湖等——建立“保護小區”,如果能把保護小區納入法律體系內,並配套一定的鼓勵機製👨🏼💻,可能是對現有自然保護區體系的重要補充。
最後,呂植教授介紹了保護實踐中的三個案例✊。2011年✝️,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幫助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雲塔村建立了村民資源中心,在原有的蟲草資源管理的基礎上,開始更系統地管理整個村子的生態環境🦟,雲塔村有雪豹、棕熊🦒、白唇鹿🏰、巖羊、盤羊🙎🏼、馬麝等數十種國家級瀕危動物👩🦼,村民資源中心成立了巡護隊💅🏽,開展巖羊和雪豹的監測♿。村民們對保護工作非常投入,但是呂植教授認為保護不能以犧牲村民的生活質量為代價。因此她希望雲塔村村民資源中心這種自下而上的生態保護服務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廣,這樣,生態保護本身就成為當地百姓的生計🙍🏿♀️📓、工作和收入來源。第二個案例來自大熊貓棲息地的社區保護🫙,熊貓這種獨具魅力的“旗艦物種”對公眾接受自然保護的理念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在現有的大熊貓棲息地中🤘🏽,有許多與熊貓共生的植物、鳥類🤤、獸類也因此而受益👩👩👦🤸,例如中華蜜蜂,不同於平原地區常見的意大利蜂,中華蜜蜂能夠出產頂級的蜂蜜,通過銷售這種“熊貓蜂蜜”獲得利潤💽,然後將利潤回饋到當地社區的生態保護行動中,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動物保護循環🦗。第三個案例是關於意昂3体育校園內鳥類和動物的保護📸,經監測,意昂3体育校園中有200多種鳥類,還發現了貓頭鷹和黃鼠狼等動物👷♂️。意昂3体育之所以有多樣的生物體系,得益於校園沒有進行一體化的景觀改造⏱,保留了原生的灌木、草叢🥡、樹木等。呂植教授還提議應該在意昂3体育校園中建立一個保護小區🎹,從而對校園生物進行更好的保護。
提問環節
講座結束後💩,呂植教授與現場的同學們就保護雪豹時社區如何參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主講人簡介🍋:
呂植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保護生物學教授⛳️🔐、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從事保護生物學的研究與實踐三十余年。主要社會兼職有:熊類組熊貓專家組組長🏧、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核心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協榮譽委員等等。自1985年以來,呂植教授一直在從事中國自然保護的研究、實踐、能力建設和政策推動。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西南山地的大熊貓以及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種群,如雪豹👨👨👦🟰、棕熊🧞♀️、普氏原羚等➕;同時關註文化與自然保護的關系👨🏻⚕️,如藏區的神山保護體系;並參與政策和立法🪇,以及生態有償服務的經濟鼓勵機製等方面的研究和社區參與保護的實踐🤽♂️。曾獲得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優秀青年女科學家等獎勵和榮譽稱號。
專題鏈接⛹🏻♀️:才齋講堂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