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3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社會”並不是一個植根於中國文明和傳統的概念↔️,卻為中國學術打開了一扇窗口😘。在中國近代,燕京學派的社會學者在中國境況下對“社會”這一理念的探索和體悟奠定了中國社會學的範式基礎🧑🏿🚒,並開辟了中國社會學獨有的精神品格👋。2017年11月9日晚,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在才齋講堂第146講中生動勾勒出了中國近代物質🛌🏿、精神及社會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點評了燕京學派學人如何調查🎓、融入並改造中國社群的誌業,並激勉時下的我們要對我國前輩學者所奠定的學術傳統保留強烈的感情和認知👩🦳。研究生院副院長王天兵主持並全程參加了講座。
渠敬東教授主講才齋講堂第146講“發現中國社會——燕京學派的社會學誌業”
渠敬東教授首先回顧了“社會”這一概念及其語義在西方誕生、演化的過程。他指出“社會”是西方自17世紀以來伴隨著政治、經濟、宗教的變革及新興資產階級的崛起逐漸落實的概念,是中世紀及文藝復興各項社會機製(如商會、行會👄、教會)發育成熟的產物。在西方的畫作中,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描繪資產階級人物生活的作品看到對社會的一種影射。這些畫面或和諧浮華或蒼白微妙都投影出不同的社會動力形態。到了19世紀𓀆🤳,塗爾幹😨、莫斯這樣的社會及人類學家進一步發現了宗教、儀式、符號在社會中起到的凝結作用,奠定了西方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和途徑📅⛸。在西方社會學發展的襯托下🧛🏼♂️,社會學在中國其實也有相應的追溯🚵🏽。早在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嚴復等的學說中,圍繞“群學”的理論和反思其實都契合著在現代語境中所說的社會理念、方向🏊🏼♂️、邏輯的闡述💁🏼🚵🏿♀️,並點明社群的邏輯即是中國走向現代的核心。如康有為言🕒:“以群為體,以變為用,斯二義立,雖治千年萬年之天下可已👸🏼。”嚴復亦曰🧍♀️:“天演之事,將使能群者存,不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 很大程度上,“群學”的發軔為中國社會學營造了有別於西方的語匯和框架🤘🏿🔣,也為之後燕京大學社會系學人鋪墊好了探究方向✌🏻。在認識到“群”這一概念為中國轉變的根本後,以吳文藻為代表的燕京學派以社會學“中國化”為己任,積極投身於社區調查🐓、實驗和改造🚨。
講到社會學“中國化”這一主題時,渠敬東教授感慨道,隨著西方學術研究規範和理念在全球範圍內的充斥和主導,國人在治學上往往會被精神殖民👨🏻🎤、遺忘我國前輩學者所創造的寶貴思想典範,淪落為學術上的“孤兒”。其實,許多中國近代學者的學術理論值得我們細細鉆研🚵🏻♂️。以吳文藻的《文化總表》為例😟,這張表格對“物質與精神”“社會與精神”和“物質、社會與精神”都有嚴謹的考慮和把握👵🏼。無論從表格列出的四大分類中的哪一類著手,我們都可以探尋到一個學科樞紐與總體架構的聯系⌛️。另外,吳文藻的《主要製度表》把“社會”這個概念鋪展開🗻,把“社會”定位成一個一方面相對於物質🧛🏿♂️,另一方面相對於形而上的中間截面📁。有了“社會”這個中間體🧜🏿,物質形式的民風、習俗、慣例和精神層面的民儀、民德、禮教得以有效地編輯起來。換言之,通過“社會”這種中間的存在,精神方能找到載體並得以表現🧘🏻,並且通過這個過程內化到人的內在道德和靈魂👳🏻。
渠敬東教授接著又談到了燕京學派學人就“精神註入到社會”這一命題的思想🏄🏼♀️。吳文藻開啟的邊政學的研究🏃🏻♂️➡️,旨在研究中國疆域裏邊緣與中心的互通互建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境況👨🏽⚖️;楊開道研究鄉約製度🗂,梳理了中國自周代以來基層社會的治理和內在傳統,並實施清河實驗以發現中國農村與外在不斷交往的社會形態;楊堃思考民俗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和改造💟,研究散布在民間的信仰和文化形態並著手民族、宗教、神話的交錯研究;李安宅開展“禮社會學”,學習民風與民儀🚙、製度與政令的社會肌理。其他知名燕京派學人如林耀華、瞿同祖、費孝通等也是通過一個定義的斷面(或民族、或法律、或鄉村),以小見大地來思索“社會”呈現出的不同含義。在評價燕京學派對中國社會學所貢獻的各項成果時👳🏽,渠敬東教授說道⚱️:“調查就是對自己的洗刷。”從燕京大學社會學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傑出個體無一不是積極投身於自我教育✊🏽,通過將自身融入於調查對象的方式來對社群🗽、鄉村及各項社會機製加以改造。他們樹立的學術典範和精神品格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等待著時下的我們來充分尊重、認知和延續。
同學們踴躍提問
渠敬東教授的講座引起了同學們的強烈反響💁🏽♂️,同學們更進一步地提問了關於宗教與科學的問題🍝。渠敬東教授回答道⇨,宗教除了它超自然、神學的一面,是可以通過具體的社會風俗🧔🏽♀️、社會組織和肌理來研究的,換言之👨🏼🍳,宗教可以被當作是一種社會現象來剖析🧍🏻♀️👨🏻🎤。講座收尾處🐚,渠敬東教授更是鞭策同學們需時時檢討自己的思維模式,切勿因為西方主流學派研究手段的先入為主而遺忘拋棄我國前輩學者所開創的獨特學術典範。
專題鏈接:才齋講堂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