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8 信息來源👐🏼: 研究生院
電影是大眾熟知的一種藝術形式,但人們對電影的定義和品鑒卻不盡相同🚶♀️🤜。2017年11月30日晚🚡,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陸紹陽教授結合電影理論史上對電影詮釋的三種不同維度(即綜合論、還原論和本體論),以經典電影的一些知名橋段和藝術手法為例,探討、剖析了電影“雕刻時光、再造時空”的本質⌨️。研究生院副院長王天兵主持並全程參加了講座。
陸紹陽主講才齋講堂第149講
首先🤽🏽♂️👨🏼🎓,陸紹陽教授展開了對三種電影理論的論述。綜合論最早由意大利前衛藝術家卡努杜於1911年提出,將電影詮釋為糅合三種時間藝術(詩歌、音樂、舞蹈)及三種空間藝術(建築、繪畫、雕刻)所誕生出的“第七藝術”🌀🤵🏿,之後,綜合論在學界得到了比較廣泛的認可和支持🐙。綜合論者們認為電影總會與其他藝術形式沾親帶故,進而可被理解成諸如“光的音樂”“運動的繪畫”等綜合而非獨立的藝術存在🤛。基於這個角度🤷♀️,電影可被看作是理想的敘事媒介,其與戲劇🤦🏼、文學、音樂、繪畫和雕塑的關聯👨🏿🍼,使它擁有豐富的藝術表達和美學狀態。黑澤明的《蜘蛛巢城》改編自莎翁名劇《麥克白》,在東方情境下展示出戲劇情節的跌宕起伏;《伊豆的舞女》努力再現原版文學中的描繪,把文字帶有的想象力化為具象🧝🏿♂️;《音樂之聲》將旋律作為電影主調💍,讓觀賞者看到、聽到時間;夏加爾夢幻色彩的畫風同樣激發了電影藝術家在銀幕上展開想象的翅膀;而馬約爾結實、沉重的雕塑讓電影藝術家領悟到厚重的力量。
除了綜合論,德國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提出的復原論也在電影理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克拉考爾認為電影是展示原初素材和現實本身的唯一的藝術👷🏿,堅持電影和現實的親緣性👺,並強調電影的紀實美學。法國著名美學家阿蘭·巴迪歐也曾回應復原論,在他看來🧑🏻🔬,電影是完美的認同藝術👩🏻🦯➡️⛑,記錄現實的基本屬性使電影成為最能讓人擁有強烈認同👆🏻🤑、共鳴的藝術形式。的確🙏,影像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比如《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這部電影通過記錄女主角幾小時的活動,運用影像成功表達了女主人公從恐懼到坦然的心境轉換🎙。還有像《北方的納努克》《俄羅斯方舟》《帝國大廈》等影片都展示了完整影像的獨特魅力🫱🏽👒。
綜合論與復原論以外,本體論成為第三種對電影的定義方式🧪。陸紹陽教授說道,本體論可能是最接近電影本質的論說,它點明了電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本體論反駁綜合論的觀點,認為電影如果被認為是綜合藝術🔦,那就暗示了電影沒有專屬於自己的特性,從而便失去了成為一門藝術的地位。以《羅生門》著名橋段“初進森林”為例,電影已經擺脫了對物理時間的羈絆🍝,成為藝術家再造時空的藝術。“初進森林”三分五十秒的拍攝過程,黑澤明導演運用不同的攝像角度,創造獨特的時間流🤴🏻,聚焦出的太陽光穿過樹林的細碎效果淋漓盡致地勾勒出氣氛的緊張、人心的迷離和不可測。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張藝謀導演同樣沿著“再造空間”的理念,設計高墻深院的背景🛒,渲染出封閉、壓製的心理效果。通過對經典電影藝術手法的分析🙉,陸紹陽教授進一步深入探討了電影對於時間的重構。他說,電影的時長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電影藝術家們運用各種手段來修飾時間🧝🏻♀️📽。塔可夫斯基曾簡明扼要地概括🈵,電影藝術家所做的工作就是雕刻時光,去掉不必要的、冗余的時間,保留有價值的時間。成功的電影導演通常善於做減法🎏,但在此過程中,定會放大👩🏿⚕️、雕琢有價值的時間段落🚯。比如小津安二郎在《東京物語》中的實踐🧔🏼♀️,他對場景的轉換、對話的長度、甚至拍攝墻上鐘表的時間都有嚴苛的規定🐖,小津以靜態美的銀幕氛圍創造出了具有東方美學特征的淡泊人生和溫和情懷🤸🏽,人生多變幻🟰,小津卻試圖以他那無比嚴密的形式來固定變幻的人生🧘♂️。事實上📊,電影導演對時間的處理除了放大🧑🏽🔬、壓縮,還有許多其他新奇手法🦃。電影《野草莓》中,年邁的主人公與他年輕的初戀情人處於同一個畫面🤽,營造出毀滅人的時間和拯救人的記憶之間的永恒沖突✩。
講座現場
陸紹陽教授的講座結合電影實例🚣🏿,生動展示出三種電影理論各自的合理性和片面性,精彩闡述出了電影藝術的核心,即時空的再造。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專題鏈接🏄🏽:才齋講堂
編輯🚮🧛🏻:山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