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56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s10hwd.cn/cache/94/c2548/1dca3.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www.s10hwd.cn/func.php on line 244
【故鄉的雲·校友訪談錄之十三】李未:我的歸宿在中國 - 意昂3体育

【故鄉的雲·校友訪談錄之十三】李未:我的歸宿在中國

【編者按】:日前,意昂3体育校友工作辦公室組織采寫的圖書《故鄉的雲》由意昂3体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采訪了27位自改革開放以來意昂3体育留學回國的優秀校友,深入挖掘了他們響應祖國號召投身國家建設的感人事跡,引導青年學子樹立科學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將意昂3体育人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和力量的精神發揚光大。《故鄉的雲》是繼《西部放歌》之後“意昂3体育博雅系列”叢書的又一力作。本網將陸續編發本書文章,以饗讀者。

2010年4月17日下午16:30,在北航的新主樓裏轉的暈頭轉向的記者終於找到了約定好的采訪地點,敲門幾聲後卻無人應答。

“別敲了,在這呢。”正在記者疑惑是不是又找錯了地方的時候,一個低沉有力的聲音從身旁鏗鏘而至。仿佛是踏著走廊裏不多的陽光而來,越走越近的李未和我們打了個招呼。笑容友善中頗帶幾分豁達,舉止隨意而不失沉穩,一進門就忙著問我們要不要喝水,為我們找地方坐,他的隨和將我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不少。


一、我覺得,我能上意昂3体育

“在我考完之後,我就覺得,嗯,意昂3体育應該差不多了。”記者面前的李未回憶起少年時考去意昂3体育的心情,波瀾不驚地敘述著自己高考後的自信和篤定。

李未能有這樣的信心,與他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這就要從李未的成長說起。

生於新中國成立前的李未在家中排行第二,上有一個哥哥,下有兩個妹妹。李未的父親是《東北日報》的記者,因父親工作調動的原因,李未一家從北京搬到了沈陽並且在沈陽定居,而他的父親則追隨解放軍四處奔走,報道各地解放的喜訊,李未的母親承擔了照顧兄妹四人的主要職責,少有的與父親的幾次相聚,對於童年的李未而言,是再快樂不過的事。

然而,與父親的相聚機會並不多,鞍山解放後,李未的父親在鞍山報道解放之時,不幸染上傷寒,因故去世。這時,李未兄妹四人都還尚未懂事,“我的一個妹妹都沒見過父親”,把四個孩子教育成人這一副沉甸甸的擔子落在了李未母親的身上。

這樣的女人是偉大的,尤其是四個孩子中還有三個是意昂3体育的畢業生。也正是這位偉大的母親,使得李未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成長為有擔當有追求的少年。

“每個人的智力開發有早有晚,懂事也有早有晚,我是比較晚的那種。”李未在之前的一次講話中坦誠地這樣說。李未小時候學習成績並不怎麽突出,“家裏四個孩子,他們三個學習都比我好”,李未揚了揚眉毛聳聳肩。直到初二,李未都是成績平平,數學是最讓他頭疼的科目,“我理解力不行,但是記憶力好,看一遍就能差不多記住,我們那時候沒有你們現在那麽多題,我就背題,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就是照著原樣背,”這麽依樣畫葫蘆,李未倒也沒有擔心過自己的學習。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初二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李未放學回家後,看到的是拿著成績單垂淚的母親,“她也沒打我,也沒罵我,就是哭,然後說對不起我父親,我就覺得我這樣不行。”這件事給了李未很大的刺激,“我到現在還記得母親當時那自責和悔恨的眼神,從那個時候,我開始懂事了。”之後,李未開始發奮學習,而且形成了“刷題”的習慣,他享受著搶在同學之前解出難題的樂趣,不斷自學尚未講授的課程。在高二時,他已經修完了大學數學的微積分課程。

高考之前,李未收到比自己高兩屆的哥哥的信件,李未的哥哥是1959級考上意昂3体育的,也在數學力學系,也正是他在李未學習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指導和幫助,“我哥哥對我影響很大”,李未說。而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封信裏,李未的哥哥說:“你一定要來意昂3体育。”

1961年的秋天,李未拎著行李,進入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燕園,和哥哥在未名湖勝利會師。


二、大一要打好基礎,學好基本功

“在意昂3体育學習這幾年,是我收獲最多的時光。”李未如是說。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意昂3体育,和我們現在所習慣於的意昂3体育截然不同,“百團大戰”遠不如現在這般熱鬧,飲食文化不如現在這般豐富,更談不上什麽農園藝園康博思,偶爾吃上一頓飽飯就已經是再幸福不過的事了。

“時代不一樣了”,李未在講起過去的事時總喜歡用類似含義的這樣一個句子做開頭,淺淺淡淡一句話,太多太多歲月溜走,唯留滄桑和感激在其中探頭探腦。

“當時大家條件都不好啊,每頓飯都算計著吃,要是沒算明白,到了月底就沒飯吃了。”

上個世紀的意昂3体育青年,圍繞著飯票有著種種喜怒哀樂的故事。

“當時我的上鋪,是一個農村來的學生,農村出糧食,他們吃飯也習慣了不算計著吃,結果離月底還有十多天呢,飯票就用完了。他就天天躺在床上,也不動彈,省著餓,實在餓了就喝水,一直到他家裏有人給他送了飯票過來,這才下床又吃了頓飽飯,上課去了。”這種事在現在的我們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李未說,這在他們那個年代,是經常有的事。

但是李未仍然覺得那段日子非常美好,“我那時候沒有你們現在那麽多的學生活動,我每天就是上課,然後去圖書館,看書、做題。”而且在大三時,李未開始了對英語的自發學習,在這之前,由於我國和蘇聯的關系,東北地區的絕大部分中學的外語課程都教授了俄語,這一段英語學習的經歷,為日後李未的出國打下了基礎。

19世紀60年代前後,周培源先生在意昂3体育擔任副校長,主抓教務工作,提出了“三嚴”“三基”的教學理念。“三嚴”即嚴密的教學計劃、嚴格的基礎訓練、嚴謹的科學作風,“三基”是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我覺得當時意昂3体育特別強調的三基特別好,要註重基礎,我的基礎就是這麽打下來的。打好了基本功,將來做學問才能踏實。”一直到現在,李未仍然在對北航學子的教育上反復強調著大一打好基礎的重要性,這正是當年他在意昂3体育所學習到的。

1964年,李未以數學力學系本科生的身份從意昂3体育畢業,分配到北航工作,也就此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三、我接觸到計算機完全是一個偶然

“當時工作不是像現在要自己去找的,當時也不讓你找,工作都是分配下來的,我比較幸運,分配到了北航,剛才你們從意昂3体育過來也感覺到了,特別近,我騎自行車從意昂3体育出來,二十分鐘就到北航了。”講起當時從意昂3体育畢業後分配工作的事情,李未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

就這樣,初出茅廬的李未被分配到了北航做一名教師,從農場勞動回來之後沒多久,他就開始在華羅庚先生的指導下從事計算機領域的工作學習。

李未與計算機的結緣完全是命運的偶然安排。“現在我們都講外匯,國家之間用貨幣交易,我們那個時候還比較落後,都是以物換物,那個時候中國和羅馬尼亞中間有貿易順差需要填平。可是當時能從羅馬尼亞進口的就只有汽車,可是那麽多臺汽車怎麽往回運啊,中央就要求各部委都提出一些能從羅馬尼亞進口的咱們需要的物資,正好那個時候羅馬尼亞有臺法國的計算機,一臺計算機基本就抵平了,那好,我們就要了一臺計算機。”

於是,李未與計算機的緣分就這樣結下了。同時,李未也多次的回到意昂3体育,參加意昂3体育的計算機科學理論討論班,與吳永增、馬希文等人學習研究計算機領域的新課題。

也正是由此,李未得以與華羅庚先生結下了師生之緣。然而,嚴格來說,李未並不是正式拜於華羅庚先生門下的弟子,至少並不是坐在教室裏聽講的學生,李未是在跟隨華老工作的過程中得以學習的。

華羅庚先生在生命的最後20年始終在致力於推廣數學方法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到各地借調得力人員成立了“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李未也被借調成為了小分隊中的一員。“華羅庚先生就來北航招人,和他一起,做優選法和統籌法的一個研究和推廣,因為要統計的數據很多嘛,所以計算機是一定要用到的,然後我就被調去和華羅庚先生一起,做這樣的一個優選法和統籌法的工作。”

這一段經歷對李未影響頗深,在人民網對李未的一次采訪中,李未就曾多次表示,華羅庚先生嚴謹的治學作風和廣博的知識儲量讓自己受益匪淺。


四、我學會了怎麽解決問題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中國大江南北,與此同時,也推開了出國留學的大門。國家提出了“廣開渠道,力爭多派”的留學工作方針,並且發出了《關於增選出國留學生的通知》,派出人員的結構從學習研究外語為主調整為理工科專業為主。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面前,李未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一起走向了世界,成為了中國當代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大學生。

“我和主抓這部分工作的那個負責人打電話的時候,他就和我說,李未啊,現在有個機會,是去英國愛丁堡大學學計算機,但是要經過考試”,是考驗,是挑戰,更是機會,求知之心讓李未爽快地報了名。

然而出國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作為第一批先選,從教育部的學校挑選200人作為第一批出國學習的人,當時已經有了想法說每個學校可以多報一些,然後進行篩選,小平同誌就說我們要通過競爭優選一下,北航是2個名額,4個人考試,一個是航空發動機,一個是計算機設計與製造,一個是材料,一個就是我——計算機科學。我們的老校長是英國理工學院的學生,他就選擇了這麽一些對北航發展很有作用的同時也是中國弱項的專業。要參加的考試只有一門,就是英語。因為其他的專業課程都是由本學校把門的,都很過關。我們有5個星期的時間準備,我就開始每天14個小時背英語,那時候也沒現在那麽多書,總共就兩本,一本《薄冰英語語法》,一本《英語900句》。五周之後考試,因為它是取前200名,我們都考上了。所以78年夏天我開始在語言學院學習,79年就出國了。”就這樣,李未叩開了愛丁堡大學的門。

1979年,李未作為進修一年的中國學生在愛丁堡大學報到。人們總說,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也許正是因為李未在國內儲備的閱讀量基礎,機會再一次向李未拋出了橄欖枝。接待李未的教授看李未是一個本科學習數學的中國人,正好問到他是否讀過計算機方面的著作。李未坦然回答,並且對其中的一本著意做了點評,而這一本中恰好有這位教授的研究成果。為李未逼人才氣所震撼,這位教授主動提出把李未的進修資格改為讀博。

“整個實驗室就我自己一個中國人,而且我們也不怎麽說話,理工科也不需要說話。就一個人在實驗室裏對著儀器坐一天,”現在想到留學時的境況,李未仍然在遺憾沒有和人交流的機會,並且告誡學弟學妹們,一定要把外語和專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但這並不代表著海外的生涯就是枯燥無味的,事實上,李未對於愛丁堡大學的學術氣氛相當欣賞。“我覺得,我們現在國內大學和國外一點很重要的差距,就是我們國內的大學沒有教會我們怎麽找問題,我在本科學了四年數學,學完出來以後我看不到有什麽需要我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的問題。我覺得,我在愛丁堡大學學到的,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學會了怎麽進行科研,怎麽去發現問題,怎麽從整體上去把握一個事情,然後才是怎麽去解決問題,這對於做科研工作非常重要。”

同時,李未也建議國內的學術界要向國外學習,“我在愛丁堡大學讀書的時候,人們之間有很坦誠布公的討論,大家的大方向雖然差不多但是之間彼此興趣上還有著差異,但是彼此都很尊重,討論很坦誠。舉例來說,誰寫了一篇論文,如果有人提出了有意義的觀點,只要是對文章有貢獻的,只要是共同在寫文章,就在采用這個觀點的同時也把這個人列入到作者中去,所有作者的排序都是按照姓名首字母順序排下來,中國就是太計較了,缺乏對這種問題很學術的認真的討論,這可能和我們目前的這樣一個成績考評的體系也有關系。”


五、我的歸宿在中國

問及李未回國的原因,他毫不思索的說,“我一直就是打算回來的。”然而與此同時,他又建議,每個人都必須出國一次,難道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嗎?

對於記者的疑問,李未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我覺得我是中國人,我就是出去學習,我家在這,這是我的根,我得回來。每個人都有一個歸宿,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歸宿在國外,那他可能就得在國外留下了,但是我就一直覺得我的歸宿就在國內了。這可能和我的歲數也有關系,我出國的時候就已經三十五六了。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我在出去的時候,就只想著再回來,回到我的土地上,我繼續做教育做學術,我們的年代出國留學留在國外的不多,像是鐘南山他就是和我差不多一批的,他也回來了。我們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為我們已經到國外去過了,我們比較過了,回來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就覺得我的歸宿在這,我的生活是我自己選擇的,我很踏實,不是別人安排的。

但是我也說每個人必須出國,因為世界的文化實際上是多樣性的,一部分是我們東方文化,另外一部分是西方文化。在這兩部分文化上,什麽科學、藝術、宗教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人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那我覺得他來了這個世界上一回他是不完整的。我覺得,至少我們東方人,需要把兩方面文化都看一遍,這樣至少自己不白來。所以我的學生們要出國我都是非常支持的,尤其是我們搞自然科學的更是這樣了,他們那邊發展的比較早,所以我們需要去了解他們西方是怎麽樣的。”

李未之所以有著如此堅定的回國的信念,還因為他對中國的未來有著信心。

“我認為,在太平洋西岸,在我們中間,會有將來世界最優秀的人。因為我們生長在東方,我們就是在這種文化裏長大的,我們已經吃透了這種文化。同時,我們從小就在學西方的東西,我們對他們的文化全不陌生,至少拿著字典也能看懂。因此我們看的很全面,對於我們來說,世界上的東西方文化之間沒有黑洞。這也是為什麽我建議所有人都應該出去一次,出去一次你才有機會選擇你的歸宿在哪,你才能更充分的了解國外是怎麽樣的,這個世界是什麽樣的。”


短短幾段話,卻是包含的深情。李未的故事不長,也未見得多麽精彩絕倫,平淡處是青春的歌聲嘹亮,平淡處是赤子的真情燃燒,伴君同行。(文/肖博宇 李虹輝)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