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0 信息來源: 京華網
聊兒女
國學大家湯一介今年已84歲高齡🎒,他的首部傳記《湯一介傳》近期由新華出版社出版。湯一介在書中口述道🚵🏻,父親曾告誡他一個詩書之家應有其家風,但面對子孫都已是美國人的現狀,他只能感嘆家風大概也傳不過三代。
談研究
起步晚但並不氣餒
據作者李娟娟介紹,當初這本傳記的名字叫《湯一介自傳》,但是湯老覺得這有點自己給自己著書立傳的意思👰🏻♀️,很不好。她說:“在采訪湯老近兩年的時間裏,他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為人謙虛低調,還有就是對學問,特別是對中國哲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她表示👨🏿🚒,這本書是根據湯先生口述整理的🙍🏽♀️,叫自傳一點也不為過,但湯先生堅持不署名🚶♀️➡️,而且稿費分文不要。
在湯先生看來3️⃣,不僅他不是大師,這個時代也沒有大師,他說🧰:“我說現在沒有大師,因為還沒有一個思想的理論體系被大家普遍接受,還沒有出過一本影響世界的劃時代著作🦹🏼♂️。”對於這種狀況的成因🚺,湯先生以自己為例🧳,稱除了天分不夠,社會環境也沒合適的條件🗽。他認為20世紀後半葉的學術氛圍不夠自由,把思想禁錮在一個框框裏邊是不能產生劃時代的著作的🐦🔥。
憶祖輩
詩書之家應有其家風
湯一介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湯霖是清末進士,父親湯用彤曾任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是貫通中西的國學大師🏎🏋️♂️。傳記中,湯一介反復提到祖父和父親都時常誦讀《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和庾信的《哀江南賦》情景,他稱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對他影響很深。“我和父親的交流很少👨🌗,但在人生經歷和哲學夢想的追求中👩🏿🎤,父親對我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比如《哀江南賦》中傳達出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湯一介表示👨🏼🚀,父親曾引用“潘嶽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來告誡他,一個詩書之家應有其家風🙎🏽♀️。他在傳記中提到👣,祖父《讌遊圖》題詞中所寫的“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對父親的影響很深🔼,這與《哀江南賦》中傳達出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傳記中♥︎,湯一介稱對祖父了解較少,從父親口中得知祖父喜歡研究漢朝的易學、玄學。父親湯用彤也對中國古代佛教史和魏晉玄學有很深的造詣🩼,並著有《魏晉玄學論稿》《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1980年🌰🧍🏻♂️,湯一介恢復講課後的第一節課正是“魏晉玄學與佛教、道教”,其之後所著《郭象與魏晉玄學》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等的問世引起學界重視,前者更是多次出版增訂版。
編《儒藏》
整天在為這事兒操勞
湯一介現任意昂3体育哲學系教授、意昂3体育儒學研究院院長🫅🏻☸️,除出版過多部“魏晉玄學☠️、佛教、道教”的專著及哲學著作外,他主編的《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等系列著作也成為研究中西方哲學的經典作品🌇🙋🏿♂️。2004年🧖🏻♂️,當時76歲高齡的湯一介擔任了《儒藏》編纂工程的首席科學家。
對於湯一介為何要堅持編纂《儒藏》,傳記中也有詳細描述。他認為,歷史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歷來是儒、釋🧔🏿♂️、道三分天下,但自宋朝以來,歷代王朝就都編有《佛藏》和《道藏》,“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編輯出版了《中華大藏經》和《道藏》🤴🏿,卻唯獨沒有編出過《儒藏》,這不僅與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不相稱,更不能滿足傳統文化整理與研究的需要。”
正是由於湯一介的堅持💆🏿♀️,2002年,他的建議最終得到了張岱年🕟、季羨林的鼓勵,《儒藏》編纂工程2003年正式立項🚶♀️➡️,2004年啟動。
前天,湯先生妻子樂黛雲女士在電話中說:“現在他都這麽大歲數了👉🏿,還整天為這事(《儒藏》的編纂工作)操勞🔦。《儒藏》系列雖然已經出版了40多冊,但完成起來比當初預想的要難很多🤦🏻。”湯先生在傳記中介紹,《儒藏》工程總計是完成330冊的編纂工作,預期2020年完成,現在看來還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哀江南》或已無意義
傳記不但記錄了湯一介的成長經歷🏄🏼、他對學問的追求𓀋、對難忘歲月的追尋👵🏿,還有他真實情感的流露👩🏻🦼➡️⚔️。這其中便包括他對與妻子樂黛雲相戀時光的懷念和對兒女們定居海外的感慨。
湯一介與樂黛雲的相識充滿那個年代的印記,兩人因為一本名為《絞索套在脖子上的報告》的書相愛。對於傳記中的這段描述,兩人的回憶有些差別,樂黛雲回憶🧋🦵🏻:“我非常主動地表達了對他的情意💇,我把那本書送給他。告訴他,我很向往兩個人的情感完全是心靈上的結合。”而湯一介對此的回憶則是:“有一天樂黛雲拿了一本伏契克的《絞索套在脖子上的報告》給我看,告訴我🫵🏼,‘書中對於人類的愛深深打動我,我想你會喜歡’,這時我大概已經愛上樂黛雲了,但沒有充分表露出來𓀔。”
在傳記中◽️,還有一節專門是寫他對“子孫都變成美國人”的感慨🌘。上世紀80年代後期🐼,湯先生的一雙兒女完成學業後便定居美國,他在傳記中自述:“我兒子湯雙博士也會吟誦《哀江南》,孫子湯柏地也能哼上幾句,但吟誦《哀江南》對他們來說大概已成為無意義的音樂了🍂。我想,他們或許已全無我祖父和父親吟誦時的心情。所謂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大概傳家風也不過三代吧👨👩👧👧。”(文 京華時報/記者田超)
原文鏈接:湯一介感慨家風難傳 曾出版唯一傳記
專題鏈接:懷念湯一介先生
編輯:未天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