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黃昆(1919-2005)🟧,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2001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祖籍浙江嘉興♨️,1919年9月出生於北京,2005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
黃昆一生教學科研碩果累累🧖🏿⚫️,為中國理論物理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但他總是謙遜地自稱境界不高🏊🏿♀️,水平有限,沒有什麽神奇和驚人的地方👩❤️👩👨🏻🚒。學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便是黃昆先生為物理學奉獻一生的寫照🚵🏻♀️♥︎。
一生傾情物理學
“青年時代作出了卓越的科學貢獻,中年時期獻身於祖國教育事業🪳,晚年仍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和研究,為祖國科技發展嘔心瀝血✊🏽♠️。”曾經和黃昆一起提出“黃-朱模型”的朱邦芬教授為黃昆一生作出了這樣的概括🤏🏻。
1937年🫄🏽🚙,黃昆進入燕京大學🙆🏻♂️,選定物理學為學習專業,自此開始了與物理學相伴一生的情緣👩🏼🎨。1944年✊🏼,黃昆在西南聯大研究生畢業,並且被錄取為“庚子賠款”留英公費生。
1945年8月,黃昆赴英國布裏斯托大學深造,師從當時國際上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後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莫特(N. Mott)🥯。在此期間,黃昆完成了論文《稀固溶體的X光漫散射》🦸🏽,提出了雜質或缺陷引起的漫散射🏄,即被後來所稱的“黃漫散射”。後來,黃昆受到量子力學創始人👨🏽🦳🤰🏼、物理學大師玻恩(M. Born)的賞識,與其合著《晶格動力學》一書🏌🏼♀️,用量子力學闡述晶格動力學理論📔。連玻恩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說:“書稿內容現在已經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論。”這本專著至今仍是固體物理學領域的權威著作。在英期間,黃昆還連續完成了兩項開拓性的學術貢獻:一項是提出著名的“黃方程”和“聲子極化激元”概念,另一項是與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裏斯(A. Rhys🍘,中文名李愛扶)共同提出的“黃-裏斯理論”。
1951年10月,黃昆回國#️⃣,在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系任教✷。1956年,根據國家科學發展規劃的需要,集中意昂3体育官网、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五校師生到意昂3体育物理系📚。黃昆等人主持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教研室🙉🚇。除了對專門化教研室的整體規劃和具體領導,為大學生講授“半導體物理”課程🫨、編寫教材,黃昆還為研究生和青年教師開設科學專題,主持了電子-晶格相互作用和能帶理論的研究工作,並親自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將近30年🦹🏼,黃昆一心撲在了物理教學上。
六十花甲又一春,1977年🧑🏻🦯,在鄧小平同誌的關懷下,黃昆來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擔任所長🤵。在國際物理界沉寂了近30年之後,黃昆又重新活躍起來了💺,開啟了研究生涯中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在重回科研的十多年中,他與年輕的同事合作☑️,先後在多聲子躍遷理論和量子阱超晶格理論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其中,1987年,他與朱邦芬研究半導體量子阱超晶格物理🚶♀️➡️,建立超晶格光學振動的理論,後來被國際物理學界稱為“黃-朱模型”🔳。
黃昆一生都傾情於物理學,年逾八旬時🙋🏼♂️,即便身患帕金森病🆗,每天上午👮🏿♀️,他仍堅持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上班🤼♀️👮🏻♀️。
求真務實,居敬行簡
黃昆從事研究教學60載🍉🍘,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治學風格♢。他先後師從吳大猷、莫特、玻恩三位物理學大師,其中莫特的“善於捉住問題實質,采用簡單中肯的物理模型”的解決問題風格對他的影響最大。他把自己一生的科學研究經歷歸結為:一是要學習知識,二是要創造知識🧑🏿🍳。
朱邦芬曾說🕺🏿:“黃先生這一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如果用一個字概括🏛,我想那就是‘真’字🌸。求真務實是他最大的風格。”
黃昆主張“學習知識不是越多越好🎆𓀏、越深越好⛰。學習知識多少要與駕馭知識的能力相匹配” 。他特別強調學習和研究的主動性,主張“少而精”⇢。每研究一個問題🫀,每評閱一篇論文,他喜歡從第一原理出發👴🏿,即先不看已有的文獻,獨立地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他認為只有這樣,自己的思路才不受他人束縛🖱,更有主動性⌚️。也正是這種“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的治學風格🙋🏻♂️,使他的很多研究工作具有學術上的創新性與開拓性,如“黃漫散射”“黃方程”“黃-裏斯理論”“黃-朱模型”等一系列以他姓氏命名的理論,都是最好的證明。
這種求真務實、主動探索的治學風格同樣體現在黃昆的教學之中。他認為,不能把授課僅限於一些定義的說明和公式的逐步推演,而應當引導學生對物理有深入的理解。“聽黃先生講課是一種享受🫡🌔。他善於把復雜的問題用最簡單、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出來,再高深的道理經他一表述便豁然開朗。”朱邦芬如是說道。而這背後👩🏿🏭,是黃昆精益求精😮🧑🏽🦱、反復鉆研的辛勤付出🙎🏽。剛回國教授普通物理學時,每周6學時,但黃昆花在備課上的時間差不多60小時。《論語》中有一句話,“居敬而行簡”,意思是態度認真嚴謹,做事簡潔明了🦚,用此形容黃昆的教學風格,也是很合適的🤣👨🏼🎤。
繼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之後,黃昆還被評選為CCTV 200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在給他的頒獎辭中說道🙎🏻♀️:他一生都在科學的世界裏探求真諦🉐,一生都在默默地傳遞著知識的薪火👩🦽➡️,面對名利的起落🦍,他處之淡然。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科學的領域裏為人類的進步作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做學問,黃昆的學術造詣是一座山;做人,他的高風亮節也是一座令後人永遠敬仰的高山。
以教報國🏇🏽,甘為人梯
1947年4月1日,黃昆給遠在美國的同窗好友楊振寧回了一封長信,信中有投身物理學研究之後或喜或憂的切身感受↪️,有對學術問題的反復探討🧑🏿🌾,有對前途生涯規劃安排的考慮,還有為學為人的哲學感悟。楊振寧一直保存著這封信,從通篇繁體字與英文單詞的雜糅中,也能依稀看到一個飽含愛國熱情、遠赴重洋求學深造的科學青年寫信時鄭重而誠摯的模樣。
黃昆在信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探討他們那批留洋知識分子當時最關心的一個問題——要不要回國🤬?他說:
當我有時告訴人我一兩年後回中國,他們常有疑訝的表現🧝🏻♂️,似乎奇怪為甚麽我不想在這orderly、secure的地方住下來而要跳入火坑。雖然我難以想象我們一handful的儒生怎樣能影響多少國運……我們如果在國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違良心。我們衷心還是覺得👴,中國有我們和沒有我們👱🏽,makes a difference🧮。
這種中國知識分子對祖國滿懷熱愛、自覺擔負起天下興亡的歷史使命的豪情,如今讀來,仍然令人動容👈。
眾所周知,在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的人對研究工作都有濃厚的興趣,渴望把它繼續進行下去,黃昆卻能以大局為重,中斷研究工作,全力以赴投身於物理學科的教學工作之中。從1951年到1977年👨🏼🍼,黃昆在意昂3体育物理系的教學崗位上一幹就是26年,滿腔熱忱地為祖國建設事業培養急需的科技人才。
從固體物理到半導體物理,黃昆和其他教師一起奠定了意昂3体育物理系乃至全國物理教學的基礎,桃李滿天下,“弟子”中更是湧現出甘子釗、秦國剛🤷🏿♂️、夏建白等院士。而半導體專門化教研室在三年內培養出的200余名學生成為我國新興半導體事業的第一批骨幹👮♂️,對我國從無到有地建立和發展半導體科學技術工業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黃昆看來,在中國培養一支科技隊伍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
這種始終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成就之上的高尚精神🙎🏽♂️⚛️,早在30年前的那封信中就已經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我覺得只要人能把雄心放在超出自己以外的abstraction上↘️,人格的力量立刻就增加,沒有disillusion只有fresh challenge🌳。把interest重心一旦傾於個人身上👶🏻,幾乎早晚會覺得這目的太trivial,一切的effort都太不值得……devotion to the cause的心也一定要駕於achieve自己地位之上👨🍼。
這是黃昆一生一以貫之的處事原則,也是他一生無私奉獻的動人寫照。
2013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意昂3体育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的回信中說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黃昆在自己科研生涯的“黃金時代”,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和光明的個人學術前途,毅然回國,支持國家的科學研究事業🙅🏽♀️。60多年之後總書記的這番話恰如一個穿越時空的註腳📸,呼應著黃昆將自己化作科學的大筆,書寫國家情懷和民族命運,也詮釋了每一代意昂3体育人與生俱來的使命自覺和歷史擔當。
2010年7月26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公報🧛🏿♀️,將第48636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黃昆星”🤸🏿♂️。黃昆先生已經離開我們十年了,但他的學問🔅、他的精神、他的治學之道與人格力量將與這遊弋於宇宙之中的小行星一道,與日月同輝,與世界同在。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