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1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季梵 張澤坤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定了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引發經濟學專家及社會公眾的廣泛關註。
日前,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章政教授接受記者采訪👩🚒📲,從“五個亮點”入手🤵♀️,梳理👨🏼☯️、解讀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經濟熱點🪙。
兩個倍增:數量質量同步發展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總體發展目標及兩個倍增的要求,章政對此表示,“很有現實意義,滿足百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訴求。”中國經濟總量現居世界第二,在“數量”上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但經濟發展需要數量和質量同步提高🧑🏿🎤,這個質量,就是人均水平🪤,“沒有人均水平的提高,發展就遠離生活🧎♀️➡️🤸🏿,遠離老百姓現實關心的福祉”。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按照“兩個倍增”的要求,扣除2-3%的年通貨膨脹率,每年人均收入增幅需達到12-13%☂️。這個數值👨🏼🦳,對於中國目前來說,具有較大挑戰,但章政同時也指出,“這是工作要求⚱️,不是規劃🫲;是我們黨對社會的承諾😇,體現我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本身的更高要求。”
四個關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實踐
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章政認為,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深化👗,需要四方面協調兼顧,其中城鎮化的問題最為關鍵👩👧👧🫶🏽。城鎮化,涉及就業福利🚵🏼♀️、農村城市互動、人員往來要素市場形成、農村城市教育Ⓜ️👫🏼,公共資源配置等一系列問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在城市社會管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繼續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實踐🌜,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落實到具體的層面。
創新驅動🧜🏿♂️:不僅要建設創新型國家
對於報告中涉及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章政認為🌑,創新驅動和之前提過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有所不同。創新驅動,是以創新的更高平臺推動中國整個經濟發展🖐🏻,重視科技對社會的影響。“中國未來不能再只搞外包式的經濟,需要靠高端拉動經濟。這就涉及人才培養💪🏽,教育戰略,加大國家戰略科技教育投入等問題🍻。”
消費拉動:市場就在腳下
報告提出兩個倍增的目標,但如何實現倍增👩🏿🌾?消費帶動就業🥴,要消費必須提高收入👷🏼。經濟發展需要發揮好消費、收入的聯動關系,進一步拓寬宏觀經濟學理論🥪,實現理論跟現實經濟活動有機契合。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有待改善,6.6億左右農民的購買力仍很有限,住房、家用電器、輕工業市場尚未激活,發展前景廣闊🤦🏻♂️。按照兩個倍增目標,如果農民收入增長一倍,“我們的市場就在腳下。”
此外,城市也需要通過優化收入結構提高購買力。創新驅動面向未來🌼,消費驅動面向現在🏊♂️。
生態互動💴:跳出框架談經濟
中國乃至世界目前都正面臨著巨大的生態問題👂🏿,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環保是一個綜合問題,將生態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對於十八大報告,此前有些人認為在其中“看不到經濟學理論的框子”👩🏻🌾。對此章政解釋是🟧,十八大報告沒有像以往引用許多純粹的經濟學理論來解釋👵🏽💁♀️,而是已經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生態發展融合起來,章政特別強調道,“這也是十八大報告中最大的一個亮點”。
攝影:季梵
編輯:剡溪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