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滿媛 笪文秀
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性巨變,10年來的輝煌成就,5年來的不平凡歷程,強大的支撐是經濟的發展。沒有幾十年年均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奇跡,沒有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的經濟實力,民生的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都無從談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離不開發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王在全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但發展不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是盲目發展。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王在全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關系全局、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角度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進行了闡述。
第一,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從註重增長到強調發展,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僅是文字表述的變化,更是觀念和內涵的根本性變革。1995年製定“九五”計劃時,首次提出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經濟發展方式,這是重大的變化,不僅僅是表述的變化,更是內涵的變化。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實現三個轉變:從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對我國經濟發展歷史經驗的不斷總結,也是我國不同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繼續推進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戰略抉擇。
第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關系全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是新提法,十七大以來,黨中央一直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正因為反復強調恰恰表明了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必然呼喚經濟發展方式的質變,這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也為其他國家發展的歷史所證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一路披荊斬棘,快速前行,但在快速發展中積累了很多矛盾和問題,原有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轉變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增強我國經濟抵禦國際市場風險能力,提高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創造經濟發展的新優勢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同時這也是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要求的必然選擇。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途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也涉及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可以引領新的經濟增長,也可以促使社會其他領域發揮的變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有根本性,“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第三,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做到“四個著力”、“五個更多依靠”和“四化”協同發展。
四個著力是指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就是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建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市場經濟體系。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就是要切實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我國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就是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就是既要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防範國際經濟風險,又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和結構,立足以質取勝、實施內外聯動,求得互利共贏,在新的國際競爭條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這“四個著力”、“四個新”不僅指明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容,也進一步明確了不斷增強我國長期發展後勁和路徑所在,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戰略選擇。
五個更多依靠是指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
在當前經濟發展日益深化和宏觀環境不確定的背景之下,單純依靠投資拉動或者出口拉動經濟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必須依賴拉動經濟“三駕馬車”的協同作用,特別是更多依靠和發揮內需、消費這個發動機的主要作用。目前我國的實體經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緊迫壓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正是經濟轉型調整的主要載體。而以往的經濟發展中的“比較優勢”在不斷削弱,在環境、土地、能源等方面都受到製約,這就需要我們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擺脫簡單擴張的依賴,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同時要發揮城鎮化這個中國最大的內需的作用,積極推動城鄉協調互動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
堅持“四化”協同發展。“四化”是指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什麽“四化”同步發展對中國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1.27%,但大規模進城的農民工雖然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卻沒有實現身份的轉變,處於“半城鎮化”的尷尬境地。因此,城鎮化要與工業化相協調,要建立在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基礎上,防止“產業空心化”,中國製造要轉向中國創造;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協調,加快城鄉統籌,通過農業現代化釋放更多勞動力,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縮小城鄉差距;城鎮化要與信息化相協調,通過建設智慧城市來提高城鎮化質量,獲取城鎮化發展紅利。所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上,以產業為支撐。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四化”協調發展。(王在全,意昂3体育官网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編輯:知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