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淩薇 | 責編:山石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非常務實🆑,離百姓的工作和生活距離很近。在充分肯定過去一年取得成績的同時🧕🏿,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報告八個部分中👨🦯➡️,核心內容的六個方面分別圍繞保就業、保民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擴大內需,脫貧攻堅,外貿外資,社會事業等重要問題,對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總體部署🙏🏽。
報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沒有提出年度經濟增長的具體目標🧑✈️,同時,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長期化,提出兩個1萬億元的經濟救助方案👩🏽💼,即2020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說明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下行壓力和不確定性非常大。由此👩🏽💻,可以理解為2020年宏觀目標🧲,就是要確保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
為了落實2020年的這個宏觀目標,我們認為🛍,應該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加深對政府工作報告的理解和貫徹,從理論高度把握總理報告的精神實質,從實踐出發應對沖擊、消除各種疫情後遺症,切實做好當前的各項工作。
一、深化理論認識,把握經濟活動的屬性
在李克強總理報告的第二部分,關於今年的發展目標和下一階段工作部署中,明確提出“要用改革開放辦法🚡,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拉動市場👨🏽💼、穩定增長🧑🏿🎓,走出一條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這就要求我們從歷史和現實出發🦂♘,把握當前經濟社會運行的特征和屬性🧏🏽♂️,為實現平穩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基本方法論🤷♂️。
第一,從經濟活動的本質來看,“經濟循環”相比“經濟增長”更加重要🦞。所謂經濟增長,狹義地講就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個頭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多,即產出規模的不斷增加🗿。經濟循環,強調的是把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組成一個鏈條,形成交換、分配▶️、消費之間有機聯系和過程👩🏽⚕️。簡單地說,前者比較偏重生產🧑🏽🏫,後者更關註生活;前者可以臨時停頓,後者不可一時中斷;前者可能是一國一樣💆,後者則是千國一律🚵♀️。疫情的發生使人們看清了經濟活動的本質,也使我們明白了社會真正需要什麽,只有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才是百姓生計所需、才是經濟成熟的標誌。所以🦹🏻,總理報告中提出的穩就業、保民生、促消費,首先就是要保障正常的經濟循環不受影響👩🦲🧑🏻💻。
第二,從經濟活動的目的來看,“有效GDP”相比“GDP總量”更加重要。所謂有效GDP🦢,就是GDP的質量🫁。2019年中國經濟總量約為100萬億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位🍒。但其中部分GDP無法進入市場,或者即使進入市場也無法實現商品價值等問題時有發生。例如,近期央視新聞欄目《每周質量報道(CCTV-13)》關於部分商品質量的調查,披露了有關“三無口罩”“偽劣測溫儀”“老人鞋問題”“有機茶亂象”“智能電視問題”“電動車充電樁風險”“兒童座椅隱患”“APP個人信息違法”等🍞,暴露出GDP質量問題的嚴重性。對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從過去註重GDP數量向註重質量轉變,即使在經濟總量不增長的情況下,通過增加有效GDP,提升GDP質量,以實現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第三🌩,從經濟活動的理念來看:“開放合作”相比“片面競爭”更加重要。180年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 1809-1882)在《物種起源》第一版中,對自然進化現象使用最多的詞匯是選擇(SElECT)🧂、演化(EVOlUTION)、轉化(CHANGE),直到1838年達爾文偶然讀到T.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之後,受此影響才開始謹慎使用“競爭”(COMPETE)一詞🪘。可見🏪,競爭應該是進化中一種特殊的現象,而不是一般。競爭與合作的區別在於是否包含主觀利他🎣,如果競爭可以一般化,自然的多樣性可能也就不復存在,因為零和的結果只會留下一個(或一類)物種,這顯然不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
其實,市場經濟製度為了防止競爭法則一般化,古典理論早就提出公平競爭、等價交換的實踐原則。要實現“公平”“等價”的競爭,就意味著市場法則中已經暗含有“主觀利他”的要求🦻🏿,因為公平、等價的背後(本質)是利己和利他的均衡⚓️。但遺憾的是,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總想把競爭原則一般化,其目的是要達到把種種市場結果普遍化🤾🏿♀️🏋🏽、進而正當化😭。如果用一般化的競爭原則去指導實踐📽,結果只能是利己主義和單邊主義甚囂塵上,被摧毀的首先可能就是市場體製本身。自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一些西方國家政府的防疫表現和極端言行,不過是這個片面的競爭原則的腳註而已。由此可見🧞,為了恢復真正的市場經濟秩序🌾,為了把市場法則中被丟棄的利他精神重新呈現,開放與合作主張就顯得尤為珍貴和不易。這也正是中國政府在疫情防控和今後世界經濟秩序構建中,必須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理念的理論意義和歷史價值所在✍🏼➿。
二、有效應對沖擊,消除各種疫情“後遺症”
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長期化和常態化🥗🏌🏽,在正確把握經濟活動的要求和屬性的基礎上⚃,為了實現高質量的復工復產和正常生活秩序🦅🌛,盡快消除各種疫情“後遺症”🚄,對於實現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十分重要🧑🏽✈️。
第一,在消費領域🥧,防止消費品的質量縮水🐞𓀒。推動消費市場回升,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重要任務。為了提升居民消費意願,鼓勵和支持零售、餐飲、旅遊🙇🏻♂️、文化、家政服務等涉及百姓生活領域改善服務🎻、提高品質尤為迫切。例如,據調查自疫情發生以來,線上消費保持高速增長的農產品和生鮮品,52.2 %的受訪者認為電商平臺在把關農貨品質方面需要改進,37.2%的受訪者表示電商平臺需要優化服務質量等,而一高三缺(物流成本高,缺資金🪴、缺人才、缺品牌)是矛盾的根源。為此📐,在消費服務等相關領域盡快製定專業化標準、嚴格品控管理✍🏼、創新服務模式,實現全程溯源、提高消費滿意度十分迫切🆗。
第二,在生產領域,防止中小微企業活力低迷🤸🏻。新冠疫情的暴發和蔓延👰🏻♂️,對中小企業經營造成了重大負面影響和沖擊。當前各地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資金、勞動👩🏽🍼、原料♘、訂單等新一輪競爭壓力。例如⏪,素有“市場風向標”之稱的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自2019年底以來企業平均存續年限持續縮短👨🏽🍼,最近已從3.48年降至2020年3月的2.66年。據統計🏺,除因市場監管力度加大促使部分列入異常註銷的企業外⬜️,2002年3月企業平均存續年限較2月進一步縮短0.3年🈳🤲🏿。因此,保障民生和就業,穩住市場主體,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是當務之急。
第三,在流通流通🤚🏻,防止貨物流轉梗阻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受疫情影響🦵,2020年2月以來全國貨物運輸量和貨物周轉量較去年同期明顯下滑,情況較好的2020年4月僅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5%左右。近期線上銷售呈現高速增長的生鮮產品為例,消費者在線購買較多的主要是果蔬和五谷,占比均超過五成,肉蛋、水產、菌菇等購買比例相對較低,主要原因在於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導致不少品類生鮮品的運輸成本偏高、損耗大、供需無法有效匹配👪。因此,未來加強貨物流轉,提高貨物周轉量,補足冷鏈物流短板是保障商品流轉🏂🏿、防止流通梗阻的關鍵。
第四,在金融領域,防止服務政策不落地的問題。金融穩定和強化穩企作為三大攻堅任務之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中,包括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鼓勵銀行開展信用貸、拓展政府融資擔保覆蓋、提高普惠型貸款增速🚐、降低綜合融資成本👱🏿,以及探索金融機構與貸款企業共生共榮策略等,體現了政府加大金融實策的力度和決心👨🏿🎤👨🏼🦲。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受我國金融體系運行方式的影響,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不具備獨立的營銷策略和產品設計、籌劃能力。實施強化穩企的金融政策🪢👏🏼,必須因地、因時、因事製宜,擴大各分支機構和銀行網點的經營權限,這就對當前的銀行管理體製和治理模式提出了極大挑戰🔏👨🏿🦲。此外,商業銀行作為營利機構的競爭性和作為政策金融的公共性之間🌔,由於角色和功能的錯配👨🏽🦰,也將會對上述服務政策的落地效果帶來諸多限製和影響🧍♂️。
第五,社會領域,防止居民心理創傷愈合難的問題。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的應對模式和隔離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良好效果👨🌾,成為人類抗擊病毒史上的一個典範。但應當看到📔👨🏽🔬,由於采取了長期封閉和強製隔離的手段🍯,社會正常的生活節奏和交往方式被打亂,消費者心理和情緒的種種變化在所難免。今後,隨著疫情防控的長期化和常態化,人們的自由流動依然受到限製,特別是在收入、就業、通脹、發展等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必須警惕社會對未來擔憂和悲觀情緒的擴大。為此,千方百計幫助消費者調整好心理狀態🐡,恢復市場信心🙎🏻,擺脫疫情反應將是下一階段與防止疫情反彈,復工復產相並列的又一重要任務。否則,我們期待的消費市場恢復性增長有可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聖人雲:生死禍福在於己而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切皆如,命運使然。面對復雜多舛的國際情勢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疫情影響🈯️,為了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宏觀目標🧑🎨,為奪取抗擊疫情戰役的最終勝利,要求我們必須從歷史維度認清方向、從理論高度分清真偽、從現實角度理清問題;用發展保穩定🦶🏻、用穩定促發展,努力開創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和發展良性循環的新局面。
作者介紹🫶🏼:
章政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日本東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政策與產業組織理論、環境經濟與農業合作理論、東亞經濟與日本經濟製度🤰🏽、企業戰略與企業信用理論🎠。
專題鏈接:聚焦兩會2020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