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信息來源👩🎨: 中國科學報-科學網
文字:崔雪芹| 編輯:山石 |根據有關法規✧、政策的要求💀,自2020年1月2日起,“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臺”(https://ljgk.envsc.cn/)每日公開垃圾焚燒發電廠前一日5項汙染物(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化氫)日均值、爐膛溫度曲線和相關數據標記👸🏼。
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環境信息公開的責任主體,並對公開自動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有效性負責🚣🏼。然而,《生活垃圾焚燒汙染控製標準》(GB18485-2014)除了要求對煙氣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氯化氫,以及爐膛溫度進行監測以外🍋🟩,也要求對二噁英和重金屬汞🧑🦱、鎘♤、鉈、銻、砷、鉛👨🍼🤦🏿、鉻、鈷、銅、錳、鎳及其化合物進行監測❣️。
在國際上,二噁英、鎘和鎘化合物、砷和砷化合物🧑🦽、六價鉻化合物、鎳化合物均是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所確定的一級人類致癌物。二噁英👳♀️、汞、鎘、鉛、砷名列世界衛生組織“引起重大公共衛生關註的10種化學品”🕵🏼♂️。
二噁英和汞還分別被列入《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和《關於汞的水俁公約》的全球管控中。在我國,汞及汞化合物♘🥗、鎘及鎘化合物👩🏽🦲、鉛及鉛化合物、鉻及鉻化合物,砷及砷化合物,名列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有毒有害大氣汙染物名錄(2018)》中。汞、鎘🕒、砷👨🏽🚒、鉛、鉻、銅、鎳位列《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和《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中。
“做好包括垃圾焚燒行業在內的二噁英和重金屬的排放和環境監管,以及全面信息公開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工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進東表示。
自1988年我國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燒廠運行開始,生活垃圾焚燒廠對周邊環境和人群健康的影響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註👨🏻🦽,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有充分研究表明,已建成的焚燒廠排放的特二噁英和重金屬對周邊環境和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刊發在2018年的一篇報道指出⟹,全國垃圾焚燒平均致癌風險水平為 5.71×10-6, 95%的置信區間(CI)為 5.70×10-6-5.72×10-6,比美國環保署定義的可接受水平高約5倍(致癌風險水平≤1×10-6)。17 個省的致癌風險超過了可接受的水平(致癌風險水平≤1×10-6),其中 7 個甚至高於10-5🧘🏻♂️。鎘🐀、鉻和鉛對非致癌健康風險貢獻最大🦖;而鉻因其毒性強且排放量相對較高⛹🏼♂️,對致癌風險的貢獻最大,超過了96%☝️。
另外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是生活垃圾焚燒廠煙氣和周邊環境二噁英和重金屬信息公開比例較低。2019年,環保社會組織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誌願者協會對運行中的428座垃圾焚燒廠的官方網站進行觀察後發現,僅有163座垃圾焚燒廠公開了環境信息,占比38.1%;其中僅有99座公開了煙氣二噁英監測數據,占比23.1%;僅有63座公開了煙氣重金屬手工監測數據,占比14.7%;僅有61座公開了周邊環境質量信息;僅有16座公開了土壤或者環境空氣二噁英的監測數據🦽,占比3.7%。
2019年,環保社會組織“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向100家2008年後開始運行的垃圾焚燒廠的環保主管部門提交了2017-2019年環境二惡英監測信息的信息公開申請書,共得到89家的有效答復,其中1家停產,1家尚未開工。剩下的87家中,僅有22家提供的是環境二噁英信息🚵♂️🌦,占比25.3%,另有12家提供的是煙氣二噁英信息👵🏼🧡。該組織向98家焚燒企業(涉及焚燒廠100多座)寄送了環境二噁英信息公開建議函,僅收到9座焚燒廠的環境二噁英信息,占比尚不足10%🧑🧑🧒。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生命科學學院趙進東教授建議🛬,落實《生活垃圾焚燒汙染控製標準》規定的煙氣二噁英和重金屬監測要求;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質發電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通知》(環發[2008]82號文)中對焚燒廠周邊環境和土壤二噁英的監測的要求;落實《排汙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固體廢物焚燒》規定的企業自行監測的環境信息的要求。
建議將以上三項工作中獲得的數據於“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動監測數據公開平臺”進行公開👨🏻✈️。製定《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自行監測數據應用管理規定》🌪,將企業自行測得的數據作為判定垃圾焚燒廠是否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證據🪤。
“建議將二噁英以及汞、鎘👮♂️、鉈、銻、砷、鉻、鈷、銅、錳🪩、鎳等重金屬納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二噁英納入《農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管控標準》💂🏽♀️。試點並適時推行運用煙氣重金屬自動監測技術🏄🏿♂️。試點並適時推行煙氣二噁英連續采樣技術。”趙進東說。
原文鏈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趙進東:公開垃圾焚燒行業中二噁英及重金屬監測信息
專題鏈接:聚焦兩會2020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