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7 信息來源🏷: 供稿:團委
11月2日晚👩🏿🎓,教育學院指導的意昂3体育知名社團教育知行社與黔中發展促進會、光華潤靈計劃合作🛅,在二教407舉辦了暑期社會實踐成果展示與交流🖨。會上🤵🏿♂️✡️,集中展示了教育知行社赴貴州雷山和陜西鎮安支教的實踐成果,生動的報告、精彩的圖片,吸引和打動著在座人員,引發了他們對中國貧困地區教育現狀的深刻思考,並充分展現了教育學院研究生“第二課堂”建設的獨特風采。
目前,教育學院共有117名全日製研究生,其中碩士研究生約占75%。由於不設本科學位,全部學生均為研究生🤹🏽♂️,學生群體單一化且對活動內容需求更加集中、質量要求也更高🧑🏿🍳👨👨👦。這些特點為教育學院研究生“第二課堂”建設提出了新的問題🏌🏻,描繪了獨特的色彩。如何引導研究生群體在做好主業、搞好科研的同時拓展綜合素質👮🏼♂️,多方面完善自己,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不僅是研究生第二課堂建設的一大課題👷🏽♀️,也是教育學院促進第二課堂建設、發揮其育人功能的目標所在🙍🏼♀️。
“午餐會”🗺:學術夢想在此飛翔
自2004年始,教育學院每周五定期舉行“午餐會”學術交流活動,此活動由博士生發起,並邀請各學科教師參加🖱,和研究生們共同討論近期的科研項目、學術動態🏷,交流學習經驗和研究心得。在一場場理論研討、一次次思想交鋒中,同學們享受著學術帶來的樂趣,不經意間伸展出翱翔學術殿堂的翅膀。
學術,不言自明,是研究生的主業和旨趣所在。教育學院在研究生“第二課堂”建設上☮️,始終堅持學術為本、科研為先的理念,調動各種資源,設計各種形式為研究生搭建科研與交流的平臺。類似“午餐會”這樣的學術交流活動數量很多🪐,形式多樣。如由碩士生發起組織、博士生為參與主體的讀書會和教育論壇等每周都會定期舉行👮🏼♂️。教育論壇已經成為教育學院的一大品牌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就社會和學界所關心的教育論題進行研討🧑🏿🚒。研究生們在舉辦、參與論壇的同時接觸到了本學科最前沿的學術動態🪞,開闊了視野,鍛煉了能力。正如教育學院07級碩士研究生楊滔所說:“教育學院學術講座和論壇的頻率相當高👨👩👧,這樣得天獨厚的學術資源確實讓我們受益匪淺👠。”
“知行社”♎️:且知且行邁向社會
針對時下研究生工作的特點和難點,教育學院走出了一條以社團為紐帶,聯動院系與同學♣️,促動第二課堂建設的道路。“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第二課堂建設中的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是教育學院第二課堂建設的一個創新,一個亮點🙍。”教育學院團委書記侯華偉老師如是說。
2003年3月,由教育學院02級碩士研究生鄧業濤等同學發起的以關註教育為主旨的社團——教育知行社正式成立🐦🧸。由於社團的骨幹力量均是來自教育學院的研究生👨🏼🎤,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將“第一課堂”所學與社團這個“第二課堂”結合起來,學術與實踐並重,且知且行,且思且得。在這種理念與氛圍的感染下🫏,教育學院的研究生們秉持“以行驗知🙅🏻、以知促行、知行並重”的理念👩🏽🦳,積極關心教育、了解教育、投身教育、改進教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到打工子弟學校支教、為貧困學子募捐🍗、進行學生醫療保障等問題的調研。正如教育學院06級研究生夏振國所說:“研究生群體相對於本科生而言更需要註重“知”和“行”的統一,既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和學術修養🧘♀️,也要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知行合一’理念的倡導和踐行🖇👩🏼,使得參與其中的一批批教育學院研究生快速的成長了起來,以更飽滿的學習熱情⤵️、更踏實的實踐精神投身到祖國的教育事業中去🤼♂️。”
實踐👨🎤,是知識的檢驗器,是成長的大舞臺,更是走向社會的歷練場🐡。在社會實踐中,教育學院的研究生們積累了實際工作的經驗👩🏿🔧,鍛煉了工作能力,且更深入的了解了社會民生,明了了自己所應肩負起的社會使命💚,為日後走上工作崗位,更好的服務國家社會打下了基礎✅。
“導航船”:團學組織引領成才
對於教育學院這樣以研究生為單一學生群體的院系💯🫶🏻,學生組織和學生活動主體的數量相對較少,然而,加強團學組織建設👎🏻,打造一支精幹的學生幹部隊伍𓀁,充分發揮團學組織在第二課堂中的組織引導作用🦇,一直是教育學院第二課堂建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研究生會在教育學院第二課堂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生會主席和各部部長通過綜合考察和民主投票產生。他們在一年的任期內,積極策劃各種課外活動,為廣大同學提供服務🥤,並成為院系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紐帶。每次院裏計劃、出臺相關政策之前,都通過研究生會在同學中進行認真調研,以切實滿足同學們的需求𓀆4️⃣。
如此🧜🏿♀️,團學組織如同一艘馬力強勁的“導航船”,一方面通過切實調研思考👯,探索著服務研究生需求的方向,一方面又通過各種活動的展開,引導著廣大研究生成長成才🪇。
這當中,德育教育一直被教育學院團學組織放在“第二課堂”建設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通過團會💪🏼、班會等形式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不定期舉辦講座,座談等,摒棄教條化的說教形式💂🏿♂️,強調人性化管理,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請組織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與學生交流人生感悟、探討社會理想🏃🏻♂️,幫助研究生們解答情感中的困惑和成長中的迷思。學院還經常邀請一些離退休老黨員、老教授為學生講授意昂3体育歷史,解讀意昂3体育精神,增進了同學們愛國愛校意識,激勵他們將個人發展與社會責任結合起來⛹🏻♂️。
當今社會需要的不只是某一領域出類拔萃的專業型人才🐄,更是德才兼具,集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於一身的復合型人才🫳🏿。教育學院的研究生“第二課堂”建設目標明確🧑🏿🦰,形式多樣,充分發揮團學組織的引導作用💇🏽♀️,調動研究生的主體性,有效地激發了研究生群體的參與熱情,為我校研究生“第二課堂”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文/徐靜毅 李楊)
編輯:致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