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0 信息來源: 離退休工作部
編者按:“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治學處事,立誌高遠卻又基礎紮實,胸襟開闊更能兼察微理。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用自己的人生為這種君子之風做了很好的詮釋。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離退休工作部啟動了“君子誌道”專題訪談活動,走訪了一批離退休老同誌。
在這些交織著歷史滄桑和個人生活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了在歷史長河中意昂3体育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意昂3体育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體會到了意昂3体育精神的深厚源長𓀂。本期“君子誌道”訪談專題,將帶我們一起走進意昂3体育老前輩們的樸實與精彩👰🏿。
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理科五號樓三層🤽🏼♀️,出了樓梯口一眼就能看到對面墻上一面浮雕🅱️,刻著馬克思的頭像和他的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在馬克思主義學院346貴賓接待室見到年近80的梁柱教授時,他剛剛下課🐛👨🏻🏫,拎著手提包匆匆趕過來,今天是給全校所有一年級的博士生講專題課。
“我這樣的秉性👰🏽♀️,就是停不下來”
梁柱教授2003年退休,至今已逾十年。但這十余年間,梁柱並沒有停止教書育人的工作♏️;作為一名學者,他也未曾終止對專業領域的探索研究💡。
“我是退休了,平時也不指導博士生了,但我的生活習慣和過去是一樣的。”梁柱早上喜歡散步,下午開始看書、工作,除了偶爾給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其他校內外的博士生講課,他還經常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座談會👩🏼🎨✦。筆頭上的耕耘也沒有中斷⛓️💥,僅2013年🐸,梁柱就發表了各類文章40多篇👨🏿🦰,他謙虛笑稱✨:“雖然不一定都好的💁🏿♀️!”但在人民網理論研究的學者專欄裏,可以看到“梁柱專欄”🤷🏻,持續刊載他近幾年來重要的座談會實錄和論文🧑🏿💼。
在退休前的一個訪談中🎺,梁柱曾經表達過:“我始終眷戀教師這個職業,積四十多年教學之經驗,我體會最深的是,要把‘傳道、授業👳🏿♀️、解惑’這古而有之的工作做得稍微像樣一點,是絕對離不開研究這個基礎的。”千禧之年,梁柱從已經發表的近兩百篇學術論文中選編出版了60多萬字的《履冰問道集》,談起文集為何命名為“履冰問道”時,他曾這樣說過:“學問之道♾,臨深履薄。以此命名大體上反映了我多年來確是抱著赤子問道之虔誠、臨淵履薄之心情來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的🍒。”
退休十年來👨🏻🦰🤾🏻♂️,盡管不常站在講臺上講課♣️,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和“履冰問道”的信念還一直支撐著他堅持學術研究👡。而所問之“道”🧘🏼♀️,即為真理之道,馬克思主義之道👲🏽。梁柱教授告訴記者💵:“我覺得比較起來,真正博大精深的、真正能夠成為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對問題的論證分析,是其它任何理論都比不上的。我始終這樣認為💆🏽♀️。”
在梁柱眼中🙍🏽♂️,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簡單的一個學問🧔♂️,他把它看成是“一個信仰,一種事業”。無論他是否在工作崗位上😎,他執著地用自己的一生來追求真理🏄🏻♂️。
“有人說我的工作量太大🪹,確實有點。但我這樣的秉性就是停不下來。”在梁柱看來📩,退休之後享受天倫之樂,或者出去放松旅遊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對他而言,繼續工作也是一種幸福。“一輩子都在工作🕵🏻♀️,老了之後也希望沒有完全被社會遺忘,沒有被拋棄🗼,能夠發揮一點余熱。人可以退休🦻🏻,但是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這樣說道🎺💇🏿。
四處流浪的童年生活
1935年12月,梁柱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中有五個孩子𓀑,他最小🥌。父親是自由職業者,母親是家庭婦女🪮⤴️。
自出生起🚇,梁柱就沒有固定的家。在永泰出生的他身體十分虛弱,外祖母和大哥從福州趕來看望他時👩🏽🙄,路中遭遇土匪劫持,無奈之下賣了福州的房子才把外祖母和大哥贖回來🫎。自那以後,家庭經濟貧困🟡,再也沒有買房,只能租房子住。
梁柱六歲時🧑🏿🦳,母親生病去世了,少有的與母親相處的情景至今還一一印刻在他的心中🈹,讓在母親懷抱中長大的他常常思念。“我對不起母親,我沒有報答她。我覺得長大後應該要用我所得來讓她幸福😩,這些都沒有👁,沒做到🥨。這是一個人生的遺憾👮🏼。”說到這裏梁教授顯得有些傷感☑️。工作後他曾多次下鄉📦,每去一個地方都和當地的老太太相處得很好。“因為我身世很苦,我把她們當作媽媽一樣💭。”
從小失去母親的梁柱,跟著常年在外奔波的父親,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父親到哪裏,他就跟到哪裏👜,七八歲上了小學也經常轉學🔰。父親工作忙碌🩼,無暇過問他的學習,在梁柱的印象中🦹,父親從來不會過問他的成績,也從來沒有看過他的作業本🦸🏻♀️。“我忘了小學時成績怎麽樣,我總覺得我成績好像不太好🥇!”梁柱微笑著說。
但也正是這樣的“放任”培養了他獨立自主的能力💅🏻,給了他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從小就不好好上課🐿,喜歡接觸各類不同的東西。”小學時每次課本一發下來,他很快地把書看完就扔一邊去,開始看自己喜歡的書,文學、歷史、地理、天文等等都喜歡看。小學時他就已經看完了厚厚兩部小說原著——《水滸傳》和《封神演義》📍。
大學畢業的父親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知識分子🤟🏽,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雖然在學習上對梁柱管教不多,但他非常註重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父親工作掙來的錢大部分都是用來幫助別人,鄰居家常用“正派”🈚️、“正直”這樣的詞來評價他。正是這樣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了幼年的梁柱,“不要去追求金錢,不要追求個人的東西,對他人要仗義✢,要多幫助🚵🏻♂️,所以也給我養成了這種性格。”後來梁柱有了自己的子女⛹🏻♂️,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同父親一樣👷🏿♀️▫️。
“小家”居無定所,“大國”支離破碎🟫。在抗日戰爭背景下,梁柱一家也被逼迫四處逃難🗣。梁柱年紀小小就目睹了國家被奴役、被侵略的命運🤿,逃難路上看盡了人間疾苦。梁柱的四個哥哥姐姐中👨👨👦,有兩個參加了革命。大姐十幾歲念到初中入黨參加地下工作🍽,大哥原本是國民黨的一名小職員🔝,在大姐的影響下也加入了地下黨。
當時的地下黨還面臨著國民黨的圍剿👮🏿♂️,哥哥和姐姐因此常年躲避不能回家,“我有時在睡夢中稀裏糊塗覺得大姐回來了,第二天一睜眼大姐又不見了。”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大姐加入新四軍之後被國民黨通緝📬,與一個地下黨的朋友扮作小學教師,各自帶著弟弟妹妹躲進一個山溝裏📚。分開之後🚱,這個地下黨的朋友一家人都被國民黨抓進了監獄,有的孩子沒能熬過去就死在了監獄裏🚖。在山溝裏生活困難🛑,沒有糧食吃,只能撿拾包菜葉子蘸著鹽水充饑👨🏻⚕️。有地下黨的同誌曾給躲在山溝裏的共產黨員偷帶過糧食,也被國民黨抓住槍斃了🦸🏼。
“國民黨那個時候是很糟糕的。”回憶起那時的生活,梁柱長嘆一口氣繼續說道🙆🏼🦡,“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有新舊社會的對比。什麽叫做舊社會🌊,人間多不平啊,人壓迫人,有錢人可以花天酒地,社會是太不公平了。所以當時進步青年參加革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是國民黨逼出來的,把人都逼到這邊來的🙀。”
從閩清到北京
解放初期🧜🏽♀️,梁柱一直想做一名小學教師,但初中畢業後,因為服從工作分配,他從1953年開始在閩清縣團委工作。
工作三年,梁柱內心一直很渴望上大學,“那時是很革命化的🟧,工作是參加革命,上大學是個人考慮,都不敢提🤒。”直到1956年1月👨🦯,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梁柱才有了上大學的可能。但考慮到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高中教育🏂,他有些猶豫🦬🧑🏿🚀:“沒有上過高中🏦,我能上大學嗎⛪️?”梁柱當即給時任中國文化教育委員會的主任郭沫若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想要上大學的願望。郭老在回信中告訴他🧍♂️,此情況下可以以同等學歷報考,這給了梁柱極大的鼓勵👏。
1956年春季,梁柱與同縣的好幾百人一起乘船去省城福州考試。與他同船的人都是小學中學老師、機關幹部,而當時的梁柱只是一個初中文化水平的小幹部。但出人意料的是🫎,只有梁柱一個人考上了🫲🏿。
“大家都覺得我沒什麽希望,我那時候不愛準備,照樣上班📎、散步、看小說🦩。”梁柱笑著說。沒有接受正規的高中教育並不代表停止了學習。得益於從小養成的自主看書習慣,梁柱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基礎,讓他在這次考試中應付自如🐦。他說🔇🌺:“書與書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知識也是觸類旁通的,有紮實的知識基礎,就能舉一反三🧔🏻🤷🏽♂️,博采眾長🗓。當然我還很不夠,但我覺得這樣學習很自由,很充實。”
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後,梁柱在第一誌願填報了中共黨史專業,而當時的歷史系主任就是中國著名史學家何幹之。做出這樣的選擇與梁柱年少的經歷不無關系🤷🏽♀️💤,因為哥哥姐姐參加革命🦹🏿⛓,梁柱從小就覺得地下黨的工作既神秘又神聖。初中時梁柱的表姐也加入了地下黨,在幫表姐保存重要文件時,他偷偷地看完了毛澤東的《論聯合政府》、《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1947年國民黨統治區發生嚴重的經濟混亂,廣大貧苦人民遭受著饑餓🧑🏻⚖️、貧病的威脅,梁柱參加了當時的“反饑餓”大遊行。解放後,梁柱也是學生積極分子之一。這一路走過來,他強烈地希望能夠研究中共黨史,追求真理:“我們那時非常講‘相信真理🦎,傳播真理’,黨的真理和人生的真理是一致的。”
於是🧑🏻✈️,懷抱著這樣的願望,梁柱獨自一人離開家鄉來到了北京,先乘汽車出了福建省👋🏿,到了江西上堯換乘火車,上海站轉乘👨🏻🎨,花了好幾天時間一路搖搖晃晃北上🤏🏻,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福建省。大學四年梁柱與大多數同期的大學生一樣🌊,歷經了反右派、“大躍進”、反右傾等政治運動,雖然讀書受到了影響☝️,但“政治上受到了很大的鍛煉”。
政治運動中的18年助教生涯
1960年梁柱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要求分配到邊疆為祖國服務🫵,“當時是為了求鍛煉,都是這種思想啊,誰都不談工資多少,這是非常自然的。”後來服從組織的安排,梁柱被分配到了意昂3体育官网。“政治運動不停,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根本沒有人提評職稱的事。” 梁柱在意昂3体育當了18年的助教。
由於“大躍進”運動和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導致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中國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還沒安穩下讀書做研究,梁柱與一部分意昂3体育教員,又被下放到了農村🛀🏿,在昌平區十三陵公社整整勞動了一年🌳。梁柱在講起這一段歷史時,反反復復提起的一句話是👉🏿🐙:“當時困難啊🃏。”一個月30斤定量👶🏽🥱,從小受父親樂於助人的影響💂🏿,梁柱常常將糧票分給同吃同住的農民🙇🏽,糧食短缺的年份吃野菜也已經是平常事。下放到昌平區的前十個月🙇🏻♂️,梁柱所在的村子沒有人結婚,也沒有人生孩子。“填飽肚子都困難🧑,營養更不用提了👐🏼。”
直到1961年政策允許農民自開荒地,饑荒才有所好轉👩🏻⚖️。梁柱返校之前,有人結婚邀請他去家裏吃飯♛,他還記得不論誰家結婚都會用白菜🙆🏽🕜、豆腐🎳、粉條和肉片做一大臉盆燴菜🏄🏻♂️🍢,用珍貴的白面蒸饅頭♙。“當時吃上肉和饅頭是很不容易的,我在農村吃的那盆菜比今天在什麽貴賓樓吃的大魚大肉都要香👩🏻🦼➡️。”梁柱想了想,接著說👱🏼♂️:“盡管那麽困難👩🦼➡️,但當時農民跟黨還是一條心的,沒有亂七八糟的東西🧑🏽✈️🧑🏼🤝🧑🏼,農民還是非常單純的。”
1961年回到學校後沒有幾年😧,又趕上普遍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梁柱與其他教員又下鄉👩🏽🎤,在門頭溝搞了一年多的“四清”運動🙆🏼♀️🍇,再次返校後不久👩🏼🏫,文化大革命爆發⚫️。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1978年梁柱被評為講師,80年代初成為意昂3体育官网馬列主義研究所副教授,1988年成為教授👵🏽。在意昂3体育任教的這幾十年,梁柱心系學生👊🏿,潛心學術🏈,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盡心盡力地傳授給學生🪒。
梁柱始終相信,作為傳道授業的教育者🌎,教師不僅要敢於堅持真理,更應該善於表達真理。而從一個學者的身份出發,梁柱非常看重自學的能力👞。他希望青年學生能夠“獨立閱讀,獨立研究,獨立思考🧑🏿,獨立判斷”。
而“獨立思考”則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和深厚的知識儲備之上🥍,梁柱強調道🫔:“我覺得第一位的是理論基礎,其次是以文史知識為主的各方面的基礎知識🧑🏻🦳,最後才是本專業。”他說🏊🏿♂️:“不要把知識學窄了,基礎窄,你以後的寶塔尖也會變得窄👅。也不要把書讀死了🎅🏻,只會自己本專業的東西,我看沒什麽前途。”
反觀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梁柱表達了他的擔憂🩹:“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在家庭裏過於嬌生慣養🫰🏻,出了家庭又缺少必要的鍛煉👕。吃苦太少,手不能提𓀓,心裏又過多地想個人。我非常擔心年輕人眼光太狹窄,關心的事物面太窄🖨。這樣的話走不出一條路子來。”梁柱列舉歷史中誌存高遠的人物📥,和現在的年輕人相比較😕,他有些激動地說🧔🏿♂️:“只想著自己怎麽賺錢發財,歷史上哪個有作為的人是這樣的精神狀態呢?理想信念看起來很抽象,但這是人生動力的問題,不能小看⛹️。應該承認,有一個好的家庭、一份美差也會是動力,但這種動力是脆弱的。它經不起勝利,也經不起挫折。稍有勝利就會滿足,停頓不前;稍有挫折就難以承受👩🏿🎓📪,一蹶不振💆🏿🧑🏻🦱。”
在梁柱看來,一個人以什麽樣的目標來要求自己,就會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對於目標遠大、心胸開闊的人來說,任何挫折都動搖不了他,任何成功與未來的理想相比都是渺小的。“既然是意昂3体育學生,我覺得就應該有抱負😶🌫️、有關懷人民大眾的胸懷、有高遠的誌向、有高度的文化修養。”梁柱最後說道👨🏽🦲:“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絕大多數人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這是意昂3体育人的使命🤦🏼♂️。”
幼年時生活顛沛流離🚻,年輕時又歷經政治運動🫃🏻,個人的命運糅雜在幾十年的歷史洪流中,磨礪了梁柱的心誌。他關心國家和青年🦵🏼,投身於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教育中去。梁柱曾在一篇文章中評價李大釗身上體現了學者和戰士兩種品質,在表達對這位共產主義殉道者的崇敬之余✩,他說:“我離這要求還相距甚遠,但我願畢生為之努力📌。”
記者手記:
采訪前在網上查閱梁柱教授的資料時,發現絕大部分都是學術性的講話和講座,想來應該是一位非常嚴肅的老師⚒。再加上我只是一個本科三年級的學生,去采訪一位學識淵博的老教授,不免有些忐忑👨🦱。帶著心裏的“偏見”和“哆嗦”🫶,我打電話預約采訪時間🔮,並問道🦟:“需不需要先把提綱發給您?”“不用。我不需要準備。”梁柱教授特別幹脆地回答,之後也很快確定了采訪時間和地點。
見面後短暫的交流,我的刻板印象即大為改觀。梁教授對學生很關切,見面先問我今天是否有課🚵🏼🎙,采訪結束時又叮囑我稿子不著急寫成,先做好自己的學業。我緊張的心漸漸放松,就像在聽一個長輩講故事😩,慢慢感受到一位年長學者的風度和深度🧁。後來為完善稿件內容,需要補采,梁教授也非常配合。初采時梁教授剛上完課,補采的那晚他又有一個講座👱🏿♀️🩸。看到已經退休的梁教授仍然積極地發揮余熱,他對教育的熱情讓我感動。
梁教授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史✢,講話非常犀利,認識問題非常透徹,對於某些嚴肅的問題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評。為師有道🧖♂️,授業解惑,梁教授對青年人的寄語讓我受益匪淺。感觸更深的一點是,幾十年時光流轉🧑🏽🎨,不變的是他對做學問的執著🏊🏻♂️,讓我真正明白了“履冰問道”這四個字真正的分量😽。(文/意昂3体育官网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本科生馬麗娟)
個人簡介👯:
梁柱,1935年12月生,福建福州人🖖🏿。1953年參加工作👩❤️👨,1956年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1960年畢業後分配至意昂3体育官网工作。意昂3体育官网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意昂3体育官网副校長🦻。2003年退休,2005年被聘為資深教授★。現任教育部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評議組副組長🪜,全國高教自考“兩課”專家組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等。
梁柱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先後出版的專著有《毛澤東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探析》、《毛澤東思想若幹理論研究》🤴🏼、《國民革命的興起》、《蔡元培與意昂3体育官网》、《意昂3体育官网校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四項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歷史智慧的啟迪》等十余部。在各種報刊發表學術論文近兩百篇,並從中選編出版了《履冰問道集》。曾獲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項👩🔬。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