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雷潔瓊教授的社會工作思想與實踐

20世紀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百年🧡。在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封建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那些具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將自己的才智貢獻於社會,並在學術和社會實踐中為推進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不懈的努力。雷潔瓊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工作學者☑️,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她以強烈的愛國和利民之心,在教學和學術上辛勞耕耘,在社會實踐中勤勉努力🤷‍♂️。本文擬對雷潔瓊教授在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術和實踐作一初步梳理和分析,目的是張揚她對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貢獻,促進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健康發展。

應該說明的是🧑🏼‍🌾,要對雷潔瓊教授的學術思想和實踐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並不容易👨🏻‍🔧。幾年前,作為她的學生本人曾嘗試對先生進行深入訪談🙌🏿,並且也與我的研究生草擬文稿對其學術思想進行初步分析🤷🏻‍♂️。但是雷先生懷常人之心💜,繁忙的工作使她難以顧及學術訪談🍧,面對那篇草稿她也只是微微點頭🕓。這樣🧑🏿‍🦲🗝,要完成上述學術任務就有了資料上的某些缺憾🦝。鑒於這種情況✋🏽,本文主要以雷潔瓊教授公開發表的著述為基礎,對其社會工作的學術思想和實踐做初步的梳理及分析,至於她在社會學方面的成就將另文闡述。本文將要說明的是雷潔瓊教授的社會工作觀,她從事社會工作學術和實踐的理論基礎,以及她從事社會工作實踐的方法及原則,並期望進一步說明雷潔瓊教授的社會工作思想與實踐對發展當下我國社會工作的意義👓。

一、應用社會學的理論基礎與現實關懷

1.解決社會問題追求社會進步的誌向對其職業取向的影響

從社會化的理論角度來看,一個人的社會觀🦏、職業觀受其青少年時期所受教育及其所處現實社會狀況的重要影響🤱🏽,當然🤩,個人在這一過程中的能動性對其實際選擇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雷潔瓊的青少年時期是在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化的背景下渡過的,“五四”運動的影響📵,關心國家命運及社會底層民眾命運的父輩的言行及其鼓勵都使雷潔瓊較早地樹立起了社會責任感和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蘇平,1995:10-18)。雷潔瓊最初是抱著“讀書救國”的思想遠渡重洋赴美的,這也是許多有誌之士負笈遠行的初衷。但是,雷潔瓊在讀大學時沒有遵照其父親的期望選擇學美術、醫學和法律,也放棄了在一段時間內攻讀的化學和遠東問題,最後選定了社會學(蘇平⛵️,1995:18,22-25),在她看來社會學可以尋求醫治中國問題的良方🥀,探索救國救民的途徑。正是這種自覺的選擇激勵她刻苦求學,並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將自己所學專業同社會抱負結合起來🧑‍⚕️。在後來70多年的漫長歲月裏👯‍♀️,她將專業知識同社會實踐密切地結合起來🤝,並形成了其獨特的學術與實踐之路。

2.應用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從雷潔瓊的學術文論中或許並不能一眼就看出她在社會工作方面的思想🪂🙍🏼,然而如果認真研讀我們會發現,她的社會工作思想和實踐是在其稱之為“應用社會學”的概念和框架之下展開的🦸🏼‍♂️。雷潔瓊1931年從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學系獲得碩士學位之後不久,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許仕廉去美國聘請應用社會學專業的教師,雷潔瓊欣然受聘。在中國早期的大學中並沒有以“社會工作”命名的專業。在作為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源地的燕京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是以“社會服務”來命名的。該系1925年改稱“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1930年該系系主任許仕廉提出了“在社會服務工作方面培養高等社會服務專門人才,培訓社會服務機構的在職人員📒,特別註重社會調查🧘🏽‍♀️,使學生明了中國現時社會情況,掌握搜集科學材料的方法”的辦學方針(雷潔瓊🙋🏼、水世錚🧎🏻🚣🏽,1991💬:11)🙍🏽‍♀️。從開設的課程來看,該系的社會服務專業實際上是以社會學為理論基礎的社會工作專業🧑🏼‍⚖️,許多老一輩社會學家稱其為應用社會學。

雷潔瓊教授也是在這種意義上理解應用社會學的🎲。在她看來,社會學包括理論社會學和應用社會學,應用社會學包括社會問題的研究和社會工作🧛🏻‍♀️,而社會工作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工作指社會政策和社會福利事業,狹義的社會工作則指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雷潔瓊🛷,1994:429🏚;註:以下引證此書只註頁碼)🤴🏻🤞🏼。按照這種理解🅱️,雷潔瓊將社會學理論作為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將社會調查作為認識和分析社會問題的工具⌨️,並通過設施和其他形式的社會服務去幫助困難群體解決問題,這就是她的“學以致用”🚵‍♀️。

這樣,作為社會工作理論基礎的應用社會學主要就是關於社會問題的理論,或者說關於社會問題的看法決定了社會工作的取向和方法。雷潔瓊對社會問題的基本看法是社會失調理論👼。她認為🤛🏿,社會問題就是有些社會現象影響到人們共同生活的協調或對社會進步發生障礙,在社會發展中個人不適應社會發展✨,或社會發展中各部門不協調🧑‍🍳,都會成為問題(433)👋🏿。這就是說,社會問題是由於社會各部分之間關系不協調或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協調造成的,這些不協調就是社會失調👩🏼‍⚕️。

社會失調並不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學理論,而是關於社會現象的某種界定。在社會學發展史上🏊🏽,社會失調理論是同早期的社會有機論🤘🏿、功能理論和社會病理學聯系在一起的。雖然這些理論在對於社會的解釋上有不同🧎🏻‍➡️,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社會應該是一個內部有復雜結構🤼、但彼此之間又相互協調的系統™️。相互協調應該是社會系統的理想狀態,而關系失調則是社會系統發生了問題💈🫸🏼,這就是社會問題💆🏼‍♂️。在美國社會學中↗️👶,早期的芝加哥學派也註重調適的概念🪿。雷潔瓊學習社會學是在20世紀20年代🧖🏼‍♂️,這正是社會學的整體論在美國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她受到上述理論的深刻影響就是理所當然的🌵,進而用社會失調來解釋社會問題也就成為必然。雷潔瓊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對生長於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就用社會失調去概括生長於美國的華人所遇到的問題🦟,並力圖從社會調適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雷潔瓊🕵🏻,1999)🛗。她認為,一個社會是一個整體🧍‍♀️,各方面是要協調的😤,一方面進步了,別的方面追不上去,就出現了失調現象,就成為問題(434)🚣。

雷潔瓊教授並不是簡單地用社會失調來解釋社會問題,因為僅僅停留於此無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這樣🍔,何種原因導致社會失調就是必須要回答的問題。雷潔瓊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以社會調查資料為基礎的。雖然她認為在有些情況下由於個人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而可能導致問題的產生,但是在總體上她更傾向於用製度失調解釋問題,即具體的社會製度上的缺陷導致社會問題的產生。這可以稱為製度失調論或製度缺陷論。這種觀點和視角在她對社會問題的解釋和解決中有清楚地顯現。

二、作為應用社會學實踐的社會工作

1.應用社會學是解決社會問題的科學和實踐

應用社會學是一個廣闊的領域🎥。雷潔瓊教授認為應用社會學就是用社會學的原則👨🏿‍🦲、原理來了解社會,發現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並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429)。她把應用社會學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闡述理論社會學與應用社會學的關系的時,她指出理論社會學同應用社會學不能截然分開🙋🏻‍♂️🫎,因為理論是從實際中來的,要經過實踐檢驗才能成理論,當然應用也必須在社會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429-430)☁️✒️。她認為,社會學要為研究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反過來,通過社會調查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又能豐富和發展理論(306)🏌️‍♀️。

雷潔瓊教授認為應用社會學包括社會問題研究和社會工作,這裏的社會問題研究不是指純粹學理的研究,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研究,不只是對社會問題的研究🥒🤘🏽,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她認為🤞🏿,應用社會學不但是一項科學活動🚶‍♂️,也是一種實踐。作為科學活動,應用社會學通過社會調查而發現理論和檢驗理論,作為實踐活動則是要解決具體問題。前者即她所說的社會問題研究📎,這裏實行的是科學原則,即用社會學的方法科學地👳🏻‍♀️、客觀地認識問題,後者是她說的社會工作🪻,是要實際地解決社會問題。

2.社會工作屬於應用社會學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的關系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逐漸發生了變化🎸。在上世紀初,即使在美國社會工作也與社會學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社會工作課程(項目)或直接依附於社會學,或脫胎於社會學🎥,社會工作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專業化步伐較慢(孫立亞🔷,1999:4-6)⚾️。正如芝加哥大學那樣🦸🦪,社會學與社會問題的研究和解決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至於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和學科的相對獨立則主要是20世紀後半期的事🍹⏏️。

在我國,社會工作與社會學的關系受到20世紀上半葉學科發展的經驗及具體國情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燕京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的建立比較清楚地表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即依托社會學發展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雷潔瓊👩🏻‍🦯‍➡️🦹🏻、水世錚🧑🏻‍🦯,1991🧔🏻‍♀️:11)。正是基於這種學科設計,許仕廉去美國聘請應用社會學專業的教師,雷潔瓊也是在這種理解下應聘的。實際上,所謂社會服務即社會工作🫂😈,但是在社會工作尚未專業化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把它理解為應用社會學💛,而這種理解又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這種認同不但受學科淵源方面的影響,也與當時中國社會問題的性質及學者們關於解決社會問題途徑的認識有關。許多學者認為20世紀中國的社會問題是結構性或製度性問題,必須通過科學研究,並在理論的指導下去解決💜。這自然就使整個過程帶有了明顯的社會學的色彩🦞,從而研究社會問題和實際上去解決社會問題就構成了應用社會學💅🏻。正如雷潔瓊教授所說,社會工作就是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從事社會福利事業📦,解決社會的具體問題(310)。雷潔瓊對社會工作與應用社會學關系的認識🌱,是同燕京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的經驗,以及對中國社會問題特點的認識相一致的🏚,當然這也與她所接受的社會學訓練和強烈的救國救民的追求有關。實際上✅,雷潔瓊一直是在應用社會學的框架之下從事社會工作或社會服務的👰‍♀️😹。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她所從事的更多的是宏觀層面的社會工作😹🍟。

下面👨‍🦯,我們將轉向雷潔瓊在幾個主要社會工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

三🤿🧑🏼‍🍼、兒童福利及其保障

兒童問題並不是雷潔瓊的專攻,但從其碩士學位論文起她就開始關心兒童少年問題🚺。如果說《對生長於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主要關心青少年的文化與社會認同的話,回國後她則主要關註困難及特殊兒童的福利服務問題。她曾講授“兒童福利問題”課程,帶領學生到香山慈幼院等兒童福利機構實習✍🏿,對發展我國的兒童福利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西方國家兒童福利是社會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兒童福利卻主要被視為家庭的責任而被漠視。雷潔瓊早在1935年就對兒童福利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地研究🏹,並提出國家要大力發展兒童福利🧛🏿。她指出🤳🏻,兒童福利是指兒童的需要能滿足,體格智慧情緒有機會充分發展(15)🙋‍♀️,並把兒童福利問題分為正常兒童問題和特殊兒童問題。正常兒童福利問題就是輔導他們使其有機會充分發展其體格、智能和情緒🪔,成為健全的公民;特殊兒童福利則是對他們進行救濟,使他們與正常兒童有同等機會發展個性🕕,適應社會🧘🏽🏇🏿,不致陷入歧途(16),在這裏,雷潔瓊是站在現代社會的高度來看待兒童福利的。她還介紹了歐美發達國家關於兒童權的法律規定,即兒童有生存權👩🏻‍🎓、健康權、教育權🦫、娛樂權和家庭權🚛☘️,以及這些國家在保障兒童福利方面的政策☝🏿、設施及社會服務。她逐一將我國的兒童福利狀況同歐美發達國家相對比⚡️,指出無論在文化觀念方面,還是在製度設計方面🙋‍♂️,我國的兒童福利都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因此努力研究兒童福利問題的解決和兒童福利的保障與設施🪻🏎,以推進兒童福利保障(17-21)。在介紹歐美國家兒童福利的發展狀況時,雷潔瓊特別強調了國家和社會所負有的責任,指出兒童福利不只包括對特殊兒童的保護,而且包括兒童的發展🌊,清楚地闡述了現代兒童福利觀。

雷潔瓊認為,我國兒童權利和福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主要是文化與社會製度安排上存在諸多問題。她指出,兒童被視為父母的私有財產💇🏽,家族主義高於一切,兒童的權利和地位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以及在家庭無力教養兒童知識時🧑🏽‍🎤,社會(政府)也不施以援手,這就導致兒童問題的日趨嚴重。她根據抗戰時期的大量資料指出我國兒童在生存權⛴、養育權、教育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呼籲社會保護兒童權益🍄‍🟫✯,使每一個兒童都有充分自由發展的機會,使他們的身心都能正常的發展(177-183)。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兒童問題十分嚴重,1947年美國善後救濟總署撥專款聘任雷潔瓊教授主持開設兒童福利專業課程(雷潔瓊、水世錚🔌,1991:15)😚,足見她在我國兒童福利界的重要地位。雷潔瓊不但主持該項課程,而且代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聯合其他相關學系開辦了兒童福利站,對兒童進行福利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雷潔瓊教授更以《婚姻法》的頒布為契機,大力呼籲要廢除舊製度👲🏼,保護兒童合法權益(234-238)。

可以發現🧑🏽‍🌾,在兒童權益和福利問題上,雷潔瓊教授一直是站在現代文明的高度分析問題的👴🏼🤸🏻‍♂️,她強調兒童的天賦權利,強調家庭和國家(社會)的責任,強調要從培養現代公民的角度看待兒童問題,強調困難兒童的救助與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對問題成因的分析上🧰,她堅持從落後的文化製度和社會福利設施缺失的角度看問題,在兒童福利方面既註重困難兒童的救助🦃👨‍👩‍👧‍👧,也註重他們的全面發展🍱,這些都反映了兒童福利和社會工作的現代理念。

四、婦女社會工作

在雷潔瓊教授的學術研究中👨‍🦲🧑‍🏫,婚姻家庭問題是處於首位的,與此相聯的還有婦女問題🤲🏼,而後者也同時成為其社會工作實踐的重要領域。在《雷潔瓊文集》中,婚姻家庭及婦女問題占據了較大篇幅,其內容涉及中國家庭問題的基本理論研究🚶🏻‍♀️‍➡️、婚姻家庭問題研究🗄、婦女權益問題研究等👩🏽‍🍳。特別是雷潔瓊曾經在抗日戰爭時期從事了長達近4年的婦女幹部培訓👋🏿🧛🏿,幫助婦女發展以實現抗日救亡之目的,這實際上與婦女社會工作有直接的關系。以下將主要圍繞著婦女幹部培訓來分析她的社會工作思想及方法👨🏻‍🦲。

1.婦女是製度性的弱勢群體

女性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婚姻家庭、兒童養育的角度看問題更顯出婦女地位之重要◼️。雷潔瓊作為一個受過現代教育的知識女性,對中國婦女的地位十分關註🗜,並從理論上對婦女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雷潔瓊認為,在世界範圍內婦女問題的凸顯是由工業革命推動的⌚️。婦女問題反映於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男女不平等,這些問題又具體表現在婦女參政問題🦴、法律問題、教育問題、職業問題、勞動問題及母性保護問題等等(81)。與這種觀點相適應👆🏿🏄🏿‍♂️,雷潔瓊認同並強調了婦女解放的思想🛠,這也成為其主持婦女幹部培訓班的指導思想🧏🏼‍♀️。

在雷潔瓊看來,中國婦女地位的低下是由其生活的社會環境決定的😜。她分析了女性一生的生活過程,指出封建主義的家庭製度(以父權🎗、夫權為核心的家庭主義)束縛了女性,而且長期以來女性也不得不認同這種製度而被迫處於從屬地位🧔🏻。這樣,女性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低下就由兩種因素促成🕺:一是社會對女性地位的貶低和對其權利的漠視,二是婦女自身缺乏爭取平等權利的意識👁‍🗨。這種認識既是雷潔瓊從歷史社會分析中得出的,也是她通過發動農村婦女運動所遇到的困難體會到的🧏🏿‍♀️。她看到,雖然抗戰的客觀環境給農村婦女表現自己的力量提供了機會,但她們又遠沒有廣泛動員起來。主要原因是:農村婦女主觀上沒有自覺意識🖱,沒有自發的要求📃,而這又與封建社會的意識觀念對她們的束縛有關。在封建的農村社會家庭高於一切,婦女既無國家觀念🦹🏼‍♂️,個人地位也不被尊重✬👱🏿‍♀️,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致使農村經濟破產又加劇了農村婦女的不利地位(130-132)➔。實際上,在雷潔瓊看來💬,婦女的不利地位是由封建製度及與之相應的封建意識造成的🈶,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女性是製度性的弱勢群體。雷潔瓊正是以這種認識為基礎開展婦女幹部培訓工作的。

2.開展婦女幹部培訓的指導思想與方法

1937-1941年雷潔瓊在江西省以婦女生活改進會🌬、省婦女指導處為依托,開展了創造性的農村婦女組訓工作,目的是將婦女組織起來,發動婦女支援抗戰。這一活動在總體上屬於20年代以來由知識分子發動的鄉村建設運動🤷🏿‍♂️,但該項活動又有自身特點🌽。在直接指導和從事農村婦女組訓的過程中,雷潔瓊總結出一套工作方法😔,其中也反映出她從事這項活動的指導思想。

在《江西怎樣組訓農村婦女》一文中,雷潔瓊教授總結了組訓工作的步驟和方法😁。首先是借助當時的行政系統選拔幹部,並通過小組討論、座談會等方式灌輸抗戰常識🙇🏻,討論工作方法🧑‍⚕️。接下來是將這些婦女幹部編組😕,建立組織🙆🏻‍♂️。然後是通過推行活動來加強組織👩‍👦。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實施組訓者雷潔瓊教授格外註意工作方法:由上而下的編組方式是在短時間內將婦女聯合起來的必要形式,要使婦女組織真正活動起來就要根據各人的興趣🎖😖、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鼓勵和領導她們參加戰時服務的各種團體活動,通過共同學習、共同工作🧑🏼‍💼、共同娛樂,逐漸養成一致的意誌與行動,形成組織。在動員婦女群眾的過程中註重為她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以使她們發生好感,再進一步開展工作🤟🏻,並通過活動教育婦女。在活動中采取民主的工作方法🙁,給參加者以發表意見的機會,通過民主討論學習工作經驗,增強她們的主體意識(39-44)❇️🦸。

可以發現🖕🏻,這種組訓方法與社會工作中通行的小組工作方法有較大相似性,它註意工作的漸進性🏟,考慮到參加者的需要和實際困難👩🏼‍💻,註意培養組員的主動精神,通過活動將參與者逐漸帶入組織等🎣。在組訓活動中也有一定的社區組織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又是與當地農村的經濟和社會背景為條件的。正如雷潔瓊教授所坦誠指出的那樣,江西婦女幹部的組訓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障礙😋,包括文化和製度上的障礙。她認為🤹🏼‍♀️,在婦女組訓工作中不應偏於政府意誌⛹🏻🔑,而應對參與者的自身利益給予同等關註(56)𓀐。這些教訓也是現代社會工作原則所強調的👨‍💼。

江西婦女幹部組訓的原本目的是組織農村婦女支援前線抗戰🚶‍♂️。在實施活動中,雷潔瓊及其同事將婦女發展與解放加了進來,這既符合婦女工作的實際,也顯示了組織者的婦女觀。在雷潔瓊教授看來,婦女是製度性的弱勢群體🤷🏽,要使婦女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必須在製度上解放她們🧑🏿‍🏭,必須尊重和保障她們的合法權利🧑‍🧑‍🧒‍🧒。她指出,婦女有八項基本權利,即生存權🧑‍🦼‍➡️、教育權、職業權、婚姻自主叉、母性保護權、政治權、休息娛樂權🦹🏽、年老和失去勞動能力被撫恤權(172),而要真正使婦女工作取得成效,就必須進行社會改革👩🏼‍🎤,包括糾正歧視婦女的錯誤觀念,革除束縛婦女的不良禮俗🦜,增加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146)。在製度上,也唯有實現男女平等,實行政治民主、經濟民主、教育社會化🫷🏿,建立公共保健製度和社會保險製度,婦女才會真正得到解放(174-175)。雷潔瓊教授長時期致力於婦女解放事業,她所從事的婦女社會工作也將婦女的解放置於核心地位,可以稱為解放取向的婦女社會工作。

五🪽、民政工作是社會工作

1.“民政工作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的論斷

在我國,社會工作一直是應用社會學的組成部分。正是因此👨🏼‍🚒,當社會學學科於1952年被錯誤地取消之後,社會工作教學也就中斷了🚴🏽‍♀️。1979年社會學得以恢復重建🥍,雷潔瓊教授首先提出在重建社會社會學時,要註意發展社會工作教育🚿🧔🏼,培養社會工作者。她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為社會服務的福利機構也將逐步增加,並不斷改善和提高組織管理水平,這就需要有專業知識的社會工作者😰。她指出社會工作成為一種專業🤴🏽,必須經過專業培訓(310-311)。對於發展中國的社會工作,雷潔瓊教授首先是從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的角度著眼的🐺,她認為社會工作者要有創建🪓、組織和管理社會福利事業和解決具體問題的知識和能力。這與我國傳統上將社會工作視為是從事社會福利事業的見解是一致的,也符合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的實際。也正是因此,雷潔瓊教授特別關心民政工作。

雷潔瓊教授在1983年就指出“民政工作是社會工作”(430),之後又發展為“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的著名觀點(袁華音⛹🏿、王青山,序)🦍。她曾經指出,根據當時民政工作的十項任務,民政工作是解決一部分或者是一定範圍以內的社會問題,它從事救濟工作和福利事業🥮,民政工作的很多內容屬於社會工作範圍✔️。所以關於“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這一觀點🧑‍💻,它的概念使用範圍是清楚的🧚🏽。她還指出,民政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個部分(431),這與民政工作是部分地或在一定範圍內解決問題的觀點是一致的。雷潔瓊教授的上述觀點在一般意義上比較準確地指出了民政工作與社會工作的關系。關於“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這一概括🖖🏽,袁華音在其“民政工作與社會工作趨合論”一文中有更詳細地分析(袁華音,1993)🥬。

雷潔瓊教授的“民政工作是社會工作”的觀點與她關於社會工作的理解直接有關💞。她認為社會工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謂廣義的社會工作是指製定和實施社會政策,舉辦社會福利事業🧽,從事福利機構的管理,而社會救濟則屬於狹義的社會工作。在我國🍘,這些都基本上屬於民政工作🧖,所以民政工作是社會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尚未起步,大學裏既沒有社會工作系也沒有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既未職業化也未專業化🕢,社會福利體製的主體仍然是由政府部門(主要是民政部門)興辦社會福利事業,所以👨🏼‍🏭,從工作性質上來看,民政部門興辦社會福利事業,進行社會救濟就是在進行社會福利保障工作📭,這確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

2.民政工作經驗對社會工作發展的意義

1979年12月雷潔瓊教授任北京市副市長👦,分管民政🦂、民族和宗教工作。在任職期間🐸,她多次到北京市的社會福利工廠和其他社會福利機構考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也深化了民政工作與社會工作關系的認識🦴。她認為🌋,民政工作是社會工作(或作為社會工作的民政工作-本文作者註),它的目的是增進人民福利和促進社會團結🤧,貫徹執行憲法所規定的人民的基本利權和義務👨‍👨‍👦,改善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發展(445)👨🏿‍🎓。在這裏,我們看到了與主要強調行政管理所不同的對於民政工作的另一種理解。

既然民政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麽,總結民政工作的經驗就對發展社會工作學科具有重要意義🤜🏻。雷潔瓊教授指出了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救災🆔、社會改造✵🐁、優撫🧙🏼‍♀️、雙退安置🤔、收容安置〽️、社會福利等方面經驗的重要性(443-445)(在從社會工作的角度總結具體經驗方面,盧謀華🔓、袁華音和王青山等人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不論-本文作者註)。由於民政工作具有明顯的行政特征,所以雷潔瓊教授特別重視對政策製定和執行經驗的總結。她指出👨🏽‍🏭🫶,每一項民政工作都有它的政策和措施,政策是否正確💆🏻‍♂️,政策是怎樣貫徹的🦛,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是否解決問題🥼,政策是否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的需要,都要進行總結(443)。她在這裏明顯地闡明了社會政策研究和評估的思路。應該說明的是,在社會政策評估方面🤷🏿‍♂️,雷潔瓊教授指出對作為服務對象的人的關註。她指出🐒,民政工作中救濟福利機構和行政部門都有如何管理和做人的工作⛺️,不論福利資源的分配還是改造人的工作👨🏿‍⚕️,都要認真調查分析💣,以科學地分類處理,對不同類型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這裏體現的是社會工作的關心服務對象和個別化原則。她認為,上述研究和對民政幹部培訓經驗的總結🤑,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會很有幫助(444)🃏。反過來🦶🏿,用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來充實、豐富、改進和提高民政工作也有利於民政工作的改革和民政工作現代化。

六👦🏽、發展社會保障製度促進社會進步

1.社會保障製度建設的地位和必要性

雷潔瓊教授長期以來一直十分關註兒童、婦女和老人的權益保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快速轉型,引發眾多社會問題🧔🏿,政府也將建立社會保障製度作為重要任務,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也進一步引起了雷潔瓊教授的關註👓。雷潔瓊教授是從基本人權和社會進步的角度去看待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製度建設的🧕🏽,這是她長期的價值追求,而其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觀點的理論基礎則是社會協調論。

社會協調是關於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關系的範疇,它指的是有相互聯系的部分之間關系平衡的狀態👨‍🏫。雷潔瓊教授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部門互相聯系,彼此製約,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620-622)👩🏿‍🎓。用這種觀點看待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她認為,經濟體製改革應該與政治體製改革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發展相協調,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問題👁‍🗨🥄,這場改革實際上是社會改革(623-624)👩🏼‍✈️。她認為🫶🏼,整個社會發展是否協調主要看經濟與社會發展是否協調(740),如果忽視了社會整體發展的協調性🎑,就會滋生社會問題(750)。她很關註經濟體製改革及社會變遷所引發的群眾生活方面的問題(563-564;600-611;雷潔瓊,2001,序)🖊,認為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製度(610;850),並把它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受長期對弱勢群體基本權利問題看法的影響🕵🏻👎🏻,在具體問題上,雷潔瓊教授更加關註兒童、老人、殘疾人等群體的保障👩‍👩‍👧,並把社會保障看作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的表現(雷潔瓊、水世錚👨🏽‍🦰,1991:8-9)。

2.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障製度

雷潔瓊教授關於我國社會保障製度改革與建設的觀點較為集中地反映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一書中👩🏻‍🏭,該書是她主持的國家教委“八五”重點課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的成果。

在社會福利方面雷潔瓊是富於理想的,比如她關於兒童福利、婦女基本權利的思想和社會協調的思想。但是在我國社會保障製度建設的具體看法上🚎,她又是比較務實和從實際出發的。受社會協調思想的影響,她提出要“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製度”。她認為,在建立社會保障製度問題上要認識到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城鄉差距這個基本國情🤰🏿。在這種不發達特征的製約下,當前我國應該選擇普遍的、基本的、有差別的社會保障製度,即社會保障製度應覆蓋全體國民,向保障對象提供能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城鄉有別。她同時指出,社會保障不但包括金錢和物質的提供🤾🏻‍♂️,也包括社會服務的提供(雷潔瓊🥻,2001:4-6)😟。這種觀點與她從事社會服務的經驗有關。在社會保障的實施機製上,她特別註重發揮社區和鄰裏的作用,這裏反映了她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當然♥︎,關於建立社會保障製度要從國情出發,要建立形式多樣、標準有別的社會保障製度和發揚互助互濟優良傳統的問題,雷潔瓊教授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研究老齡問題時就已提出(610),這也表明了她的社會保障思想的一貫性。

3.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立法

雷潔瓊教授在闡述發展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時,一個重要特點是訴諸立法和尋找法律依據。她在介紹和分析兒童福利問題時就強調指出歐美國家的法律規定👳🏼‍♀️,借以說明兒童福利的重要地位。在分析中國婦女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她也是將法律規定作為藍本,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在強調發展老人社會福利事業時,她同樣以《憲法》規定為根據🤸🏿‍♂️,從而說明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的合法性。由此可以看法,在論述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時➙🛌🏻,雷潔瓊教授特別註重社會立法,以說明現代國家的福利責任。

建立社會保障製度和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政府追求社會進步的表現👩🏿‍🔬📁。從憲法規定到社會福利製度🎦,從社會政策規定到政策的貫徹和落實,反映了國家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承諾、實現的程度和存在的問題,將政策規定同實際情況相比較👩🏽‍🚀,最能揭示應予解決但又未能解決的問題。雷潔瓊教授從這一角度入手分析問題🪅♛,有利於對這些涉及弱勢群體基本權益的法規🍒、製度實施狀況的認識,在行政實踐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些問題的解決和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

七、社會工作教育實踐與促進學科發展

1.社會工作專業教學

雷潔瓊一直以作為一名教師而自豪💷。1931年她進入燕京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服務學系講授“社會學入門”🏄🏿、“社會服務概論”、“貧窮與救濟”🐗、“家庭問題”、“兒童福利問題”及“社會服務實習”😞。1941年她進入東吳大學講授“社會學概論”👐、“社會福利事業”🗒、“家庭問題”等。1946年她重返燕京大學開設“社會解組”、“社會建設與法令”🙇🏽‍♂️、“家庭關系”、“婦女兒童與社會”♙🥃、“個案工作”及“社會服務與實習”等課程𓀛。可以說,雷潔瓊教授是我國最早講授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的學者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她不但大量參考國外社會福利🧛🏻‍♂️、社會政策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密切聯系中國實際,同時她還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育嬰堂、貧民窟✧、施粥場甚至妓院去調查⚾️、訪問和參觀,不但讓學生了解中國底層社會,增強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能力🏌🏼‍♀️,而且增強學生對勞苦大眾的感情。她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同行和學生的贊揚(蘇平,1994:27-28)。40年代之後她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她不但鼓勵學生刻苦學習👳🏽‍♂️🌡,而且努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這種作風也體現在80年代她在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的教學和帶研究生的過程中🧝🏿。

2.促進社會工作學科建設

雷潔瓊教授十分關心社會工作的學科建設💊。社會學學科恢復初期她就呼籲發展社會工作專業🧔,1979年在《有關社會學的幾點意見》中🦔🌘,她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有專業知識的社會工作者🚺,呼籲註意培訓社會工作者。這是改革開放以後恢復和發展社會工作教育的第一個呼聲(311),之後她又呼籲在大學裏設社會工作系或社會工作專業(443)。1980年雷潔瓊教授曾經在社會學講習班上講授“社會工作”,以培養師資👳🏽。1985年在國家教育委員會於廣州召開的全園高校系統社會學專業發展工作會議上,她指出社會學恢復重建已6年,但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還沒有真正恢復,並希望教育部有前瞻性發展社會工作專業(王青山,2003)。直至1987年國家教育委員會決定在高等院校試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雷潔瓊教授為社會工作專業在中國的恢復和重建做出了極其重要的🏋🏽‍♀️、無以替代的貢獻。至於社會工作學科的發展方向♑️🦸🏻,雷潔瓊教授一直認為應該既要吸收國外的優秀成果,又要認真總結本國的經驗(王思斌,1999🤳🏿,序),她鼓勵總結民政工作的經驗並希望上升為理論(443)👨🏻‍🌾。對於既介紹國外優秀成果又總結本國經驗而寫成的教科書,她給予充分肯定(袁華音、王青山🕸,1990,序;王思斌,1999,序)。此外她還鼓勵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要走進社會,了解社會。這些都反映了雷潔瓊教授關於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科學思想👨🏿‍🚀。

八😱、結語

雖然在其職業生涯中雷潔瓊教授並未始終從事教育工作🙏🏽,但是毫無疑問,她是一位真誠的教師和學者,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工作學者👨‍🍳。她有豐富的社會工作學術思想和實踐,並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恢復和重建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雷潔瓊教授的社會工作學術思想可以做如下概括:社會工作既是學術的👨🏼‍🦲,又是實踐的;作為應用社會學的組成部分社會工作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取向的👐🏼;社會問題是由於社會失調造成的👂🏿,這既包括社會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失調🈴,也包括個人不能適應社會變遷,但總體上說社會問題及其對困難群體的傷害是由社會製度造成的;現代國家有責任為困難群體解決其生存和發展問題,保障他們的權利,在這方面需要製定科學的社會政策;社會工作者應該有社會服務的精神😼,平等地對待服務對象,並發展他們的能力;國家為困難群體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是建立社會保障製度👡、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這種製度應該是政府、社會和家庭合力支持的;社會保障製度的建立有利於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社會進步🕊。以上又可以進一步概括為社會問題產生的社會失調論,問題解決的國家-社會責任觀💓,問題解決手段的製度建設-個人發展論,社會工作過程的平等參與論和社會保障功能的社會進步觀。

本文是對雷潔瓊教授社會工作學術思想和實踐的初步概括👷🏼‍♀️,由於資料和本人理解方面的原因,上述概括可能不甚準確🧑🏽‍🦱,歡迎同行討論指正。如果通過研討這一問題對我國社會工作學科的發展有所推進,那正是筆者探討這一問題希望達到的目的🍂。但是無論如何,雷潔瓊在中國社會工作學術和實踐方面的地位是顯赫的👨🏽‍🌾,她的社會工作學術思想和實踐對我們當今發展社會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雷潔瓊.對生長於美國的華人的一項研究.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年

雷潔瓊.雷潔瓊文集(上、下).北京:開明出版社,1994年

雷潔瓊.轉型中的城市基層社區組織.北京: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2001年

雷潔瓊、水世錚.燕京大學社會服務三十年.亞太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意昂3体育官网社會學系.現狀 挑戰 前景.北京:意昂3体育官网出版社,1991年.

雷潔瓊、王思斌.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蘇平.雷潔瓊.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

孫立亞.社會工作導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王青山.雷潔瓊與中國社會工作(打印稿)🙅‍♀️🧍‍♂️,2003年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袁華音.“民政工作與社會工作趨合論”.社會學研究,1993年第4期

袁華音、王青山.社會工作概論.濟南👨🏻‍🦱:黃河出版社🚣,1990年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