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9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倪昀
編者按:2009年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89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光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先後獲此殊榮的八位意昂3体育人中的一員🏮。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科研領域涵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特別是在稀土化學和稀土分離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是我國傑出的稀土專家,創立了串級萃取理論並廣泛應用於稀土工業生產,對我國稀土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還是中國在稀土量子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領域開展研究的先行人,曾兩度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1994年獲科技進步獎😏、2005年獲科技成就獎)🫱。
徐光憲院士之所以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重視科技🐺、重視人才🐑💹、鼓勵創新的政策🌛,離不開意昂3体育官网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和“民主👨🦯➡️、科學👩🏻⚕️、愛國🏌🏽♂️、進步”的辦學方針指導,離不開化學學院近百年來所積累而成的潛心鉆研⁉️、科技報國的良好氛圍♾。
2010年🧘🏿,我們將迎來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近日,意昂3体育官网特別推出“魅力化學”系列專題文章💆🏻♂️,從科研🏌🏼、教學、師德等角度,探究化學學院在科學研究、製度管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經驗,展現意昂3体育化學人投身科研🤵🏻♀️、奉獻青春的崇高精神🏄🏼,並以此激勵更多意昂3体育學者和學子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更大、積極的貢獻。
【魅力化學系列報道之二】
教學相長🏟🙅🏿♀️,製度護航
化學是浪漫的☄️🧛🏼,類似於“氫在電火花的吸引下,與氧灑下晶瑩的淚滴”、“鉀投入水的懷抱🧷,化成縷縷淡紫的清煙 ”的描述🙇🏻,為化學賦予了詩意的解讀,化學也成為了一個充滿創新和創造的神奇領域;化學更是嚴肅的👘,從門捷列夫發表元素周期表🤬,到居裏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化學的世界始終與“嚴謹認真”相伴,無論是化學研究還是化學教學,都要求用一絲不苟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問題🧏♂️,容不得半點馬虎。
作為我國化學教學科研重鎮,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一直躋身學術前沿🚕,正是在大膽創新和嚴謹求精“雙輪驅動”下📸,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矚目的成績👴🏿,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贊譽和尊重。二者是如何在意昂3体育化學學院實現 “無縫對接”的?
奧秘就在於他們形成了一套高度規範化、製度化的教學管理體系◾️💑。
教學委員會,讓教學更貼近師生
說起自己的教學,化學學院的老師都會自豪地告訴你,他們有自己的“主心骨”——這就是化院的教學委員會。
主管教學的副院長裴堅教授告訴記者,教學委員會是化院重視教學的一個關鍵舉措,與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一起成為學院的三大委員會📓,它對化院的運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委員會有兩個主要任務——製定本科的教學計劃(包括課程設置)和對新引進的教師進行教學工作評議。學院每引進一位新教師🎼,都須經教學委員會評議通過;每製定一項有關教學的新政策,設定一門新課程,都須經教學委員會討論。“在化學學院,教學管理如此井井有條🙅🏿、規範有序,教學委員會功不可沒。”
裴堅介紹,教學委員會每屆任期4年🧈,由來自有機💇🏼、無機🫖、物化🧮、分析、高分子⚃、應化以及化學生物學等各個專業的老師以及化學學院主幹基礎課主持人組成🈲,每個專業原則上有兩名老師參與🏋🏿♀️👳🏽♂️,代表不同的研究方向👼。教學委員會成員大多是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一線老師🏃♀️,長期從事本科教學,能更好地為這些課程進行把關。主管教學的副院長直接主持教學委員會的運作,並指導具體的進程。
提到化學學院教學委員會的運作🏋🏽♀️,裴教授一臉自信🤠:“在化院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在每項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都會經過嚴密的討論,大家普遍認為它是行之有效的,才能組織實施。因此,教學委員會每項決策都是民主討論的結果。在這裏,任何東西不是拍了腦門就決定的😅,尤其是培養方案、課程設計、教材選編等重大事項🧑🤝🧑,特別需要一些富有經驗的老師把關,使其運行起來更有效,防止決策後沒有效果📙,半途而廢。”
如何真正讓民主產生成效⚫️?化院在設計民主模式時也有過一番探索。裴堅說🧘🏿♀️,教學委員會曾采取過“一票否決製”⛷,即委員會中任何一個老師都有權在引進新老師時使用一票否決權🙏🏼🐝,“事實證明,一票否決製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合適的🚌,因為‘一票否決’約等於‘沒票否決’🎅,在巨大的壓力下,沒有人會去投反對票🎬,反而起不到民主的效果,因此我們現在采用的是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的原則💖🧑🎤。從實際效果看🍙,這樣要求更嚴格,近年來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引進的教師都已在教學科研中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課外科研工作替代學分🧑🏿🎤,培養創新人才的“妙招”
化學學科要求學生掌握很多的基礎知識👳🏽♂️,因此學生的課業壓力比較大,而課本知識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往往跟不上日新月異的學科發展。為了讓學生有效地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化院走出了一招“妙棋”。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始終是化院教學的一個特色。只有更多地接觸科研,學生才能確立自己的興趣和將來發展的方向。為了增加學生對化學的了解和直觀感受😼🌌,化院在基礎課設置的基礎上,開設了一系列課外實驗科研項目,積極鼓勵本科生參加🪽。
近年來🦶,化院還進一步將支持學生參與課外科研活動製度化🪯,並把實用與創新相結合🚧🙎🏼,鼓勵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接觸科學前沿,參加挑戰杯🧎🏻➡️、申請各項基金進行科研, “我們從學生大二開始就鼓勵他們直接參加科研活動🍻。由老師與學生共同提出科研計劃,來申請基金(莙政、毛玉剛🐣、泰兆以及校長基金等)😙。一年以後他們必須書面和口頭匯報工作,特別優秀的同學會給6個學分🤹🏻,一般的給4個學分,比較差的給2個學分,還有不能通過的。大三、大四學生們如果有更豐富的科研成果可以繼續申請學分,並替代相關的課程。” 裴堅說🚾。
課外科研替代學分的“妙招”,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更充分地體會從科研中獲得的樂趣🪅,讓他們得到了更多的實踐和思考的機會🥯。實驗室教學的好處就在於動手能力的培養。基礎實驗讓學生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訓練了學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在此基礎上再進入實驗室🧑🏻🎄,可以更加深入地在新的科研領域中進行探索。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2003級本科生,2007年免試推薦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周焱同學大一就進了實驗室💁,這讓他更早、更多地學會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讓他能夠以更開闊的眼界、更高遠的視角來探尋適合自己的領域方向。周焱說:“實驗能不能出結果很難說,因此不能悶頭一直幹。實驗過程中的反省和總結十分有必要🥶,有的問題就是得想明白,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在2007年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由他帶領的團隊以《新型OLED藍光材料的探索——新型稠環芳烴合成方法的開拓》研究成果榮獲特等獎。
抽象的數字圖形和大量繁瑣的實驗總是有著很大的距離,對於本科同學來說👨👨👧,能否適應這種差別🧜🏼♂️,適應實驗室的環境呢?裴副院長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們的本科生都非常優秀🈁,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創新能力。每個課題組會針對最新領域進行研究🦻🏿,學生在這裏能真正了解化學研究到底在幹什麽。”
據了解,在化院,從大一下開始♿,一些優秀的學生就進入實驗室和研究生一起學習工作,導師直接指導他們進行研究👨🏿⚖️。現在😫,化院從大二開始約10%-20%的學生參與課外科研活動,大二下學期基金申請人數增長到50%🙎,大三升至60%-70%👯♀️,大四則高達90%😵。課外科研已經在化院蔚然成風,更在化院學子心中深深地埋下了“創新求發展”的種子。
專家教學🤕,“長江”後浪推前浪
在化院,長江學者們一直是教學工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目前化院擁有高松😙、趙新生、劉忠範、來魯華🕢、嚴純華👩🏼⚖️、邵元華、王劍波等12位分布於化學各學科的長江學者,他們不僅帶領研究生搞科研,從事課題的研究,也參與本科生基礎課的教學工作🧜🏿♂️𓀜。可以說👩✈️👳🏻,長江學者們在教學領域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銜接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科研,成為化院製度化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為了更好地了解長江學者們的教學情況🍒🧜🏿,裴堅副院長特地帶記者“突然襲擊”式地走訪了嚴純華教授🫃。走到嚴教授實驗室的時候🙋🏼♀️,記者看到他正在忙碌地和幾個學生一起討論著什麽。當聽到學生發表出有見地的建議時,嚴教授露出了孩子般的真誠笑臉,他告訴記者🧘🤳:“通過教學和交流🚛,和這些年輕學生在一起💅🏼,我覺得自己的心態也更加年輕了ℹ️。”
談到教學方法,嚴純華教授首先強調了化院在教學中積累和傳承的認真嚴謹傳統💑,他覺得自己並無特別經驗,更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加深了對“教學相長”四個字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力求吸引學生們的興趣,盡可能介紹一些與所授基礎知識相關的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講課以外😳,我會參與學生的討論,與學生交流學習方法,鼓勵學有余力的同學積極進入實驗室旁聽和學習🧑🤝🧑。”
據悉,嚴教授的實驗室每年都會有數名本科生協助研究👩🏼🦱,不僅有大二的🧚🏽,還有大一的📗。“許多本科生很有研究能力,通過和他們的接觸,我們也能受到啟發💢。當然,過程重於結果🍼,他們在參與研究過程中對基礎知識的運用和在研究方法上的訓練要遠比他們具體的工作結果重要🥊。我希望的是能讓他們盡快地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科學鑒賞力和學習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就是能夠通過交流、溝通,來啟發引導他們。”
如何做到有效地交流、溝通👳♀️🤹♀️,啟發學生的創新思想呢?嚴教授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有的學生比較外向、善於表達和交流,我就安排他們組織或主持討論🔣🧗🏻♀️,讓他們去影響那些比較內向的學生;對於比較內向和拘謹的學生,我就鼓勵他們敢於表達意見;平時我會註意觀察學生的學習和工作狀態,盡量了解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針對研究生面臨較大的壓力,常常出現各種思想和情緒波動,我就主動與之交流🥨,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感染他們🤸♂️,讓他們學會面對研究和生活中的挫折。”說起這些經驗🧛,嚴教授娓娓道來。
教學以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是化院的老師們❤️🔥,尤其是長江學者們更看重的。“科學研究本身就是在失敗中前進,要學會從挫折和失敗中發現問題、尋找樂趣,正確地面對研究、生活當中的挫折。大學並非真空和完美世界🕍,社會上的各種不近人意之處必然會投射到校園🛀🏿、影響學生的心理和工作狀態🎛。除了學習和研究外🎞,學生的生活、戀愛等問題也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如何加強學生的心理訓練也是我們教師必須學會的📩。”嚴教授說,“我對學生在研究方面沒有硬性指標,但是我要求他們有科學精神🍭。在研究態度👨🏽⚖️🕵🏼、做人態度、個人品性方面我會更關註一些。因為無論學生今後從事什麽職業,都必須勇於承擔責任,積極面對挑戰。”
為日常教學“保駕護航”,這是規範化、製度化管理帶給化學學院良性發展的最大機製保障🫲🏼🧝♀️;“向製度化教學要成績”,也成為全院師生嘗到了“甜頭”後所達成的一致信念🫧👫。相信在這種強有力的保障之下🔻,化學學院的各項事業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
專題閱讀👷🏽♀️:
【“魅力化學”系列報道之一】團隊澆灌“科研之花”:重才務實,團結創新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