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4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李一涵
編者按👨🏼🎨:2009年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89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光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先後獲此殊榮的八位意昂3体育人中的一員💫。
徐光憲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科研領域涵蓋物理化學和無機化學♥︎,特別是在稀土化學和稀土分離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是我國傑出的稀土專家,創立了串級萃取理論並廣泛應用於稀土工業生產,對我國稀土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還是中國在稀土量子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領域開展研究的先行人,曾兩度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1994年獲科技進步獎👩🎤、2005年獲科技成就獎)。
徐光憲院士之所以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成就,離不開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重視科技👨🏻🦼、重視人才、鼓勵創新的政策,離不開意昂3体育官网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和“民主、科學、愛國🤽🏻♂️、進步”的辦學方針指導🦍,離不開化學學院近百年來所積累而成的潛心鉆研、科技報國的良好氛圍🧛🏿♂️。
2010年👳,我們將迎來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近日🌹,意昂3体育官网特別推出“魅力化學”系列專題文章⤵️,從科研、教學、師德等角度,探究化學學院在科學研究、製度管理🤵🏼♂️、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經驗,展現意昂3体育化學人投身科研、奉獻青春的崇高精神,並以此激勵更多意昂3体育學者和學子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做出更大📒、積極的貢獻👨🏻🦰。
【魅力化學系列報道之三】
師德是這樣“煉”成的
他們,辛勤工作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上🧑🏼🔧,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傾註著全部的精力和智慧🟠;他們,秉承師訓🩴,在接受著先輩教誨提攜的同時,將“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美好德行代代傳承;他們,身處於化學的理性世界🐩,駐足在師生的情感空間,用心👨🏻🏫、用愛🧔♂️、用德構築了最美麗的人生方程式。——他們就是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全體教師們。
曾昭掄、黃子卿、傅鷹、張青蓮🤸🏻♂️、邢其毅、馮新德、唐有祺、徐光憲、高小霞……一串響亮的名字彰顯著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學院雄厚的師資力量🚣♀️。這一批批院士🕤🛻、教授在不斷完善自身科研和教學工作的同時,也為祖國培養著大批化學專業人才,為國家化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前進貢獻著持久的力量🩵🏄🏻。
努力治課業 盡心育英才
化學和分子工程學院是意昂3体育官网的三大基礎理科院系之一,學院的老師們常年承擔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但他們從不以此為負擔🧑🏻✈️,而是以更飽滿的熱情投身於化學事業中,盡心盡力哺育、教導學生,並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為學院的長足發展和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貢獻青春與才華。
裴偉偉老師就是這眾多優秀教師中的一位,她從事有機化學的教學工作已經有整整40個年頭。在這40年中♐️,她經歷的不僅是教學內容的深化,也經歷著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變革。“從開始的板書👳🏻♂️、掛圖🙌🔌,到之後的透明膠片,再到現在的計算機、電子教案,教學模式改變了太多🎶。”回憶起往年的教學時光,裴老師流露出一種特別的眷戀🎱。“不過現在的這種教學形式📊,卻為學習化學帶來了更多方便和益處。”而這種益處卻是建立在裴老師辛苦耕耘的基礎之上🧝🏿♂️。由於之前她對計算機等高技術設備沒有太多的接觸🎎,因此所有有關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學習。現在裴老師已經全面掌握了製作PPT等的技巧®️,並製作了大量的PPT課件供學生學習,她還經常在圖紙上設計各種化學反應機理的動畫👧🏻⚅,有時甚至忙到深夜,然後再專門請人製作成實際的動化效果👨🏼✈️,如果不合意,還要經過反復的修改。“雖然是累了些,但這些動畫能夠直接、簡明地表現化學中的物質的變化、反應🛃,大大有利於同學們對化學過程的分析和理解。” 裴偉偉老師笑談道,“而且運用多媒體技術傳授知識,也使老師和學生在課上的交流變得更加有效🤦🏿。學生不必再埋頭記筆記,而是能夠多聽老師上課談到的體會🈳🪽,自己進行思考並提出疑問。”
課上,裴偉偉老師努力把自身所知👩🏻💻、所學傳授給學生,課下她同樣勤勤懇懇,默默地為學生付出🥤。裴老師每周至少留出半天時間給同學答疑,同時她經常關心同學們的生活情況🛀🏿,和他們聊天🤭、談心,幫助他們調整心態🧑🏻🦯。而裴老師的用心付出也給她的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贏得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裴老師非常認真負責🛩,她會很仔細地看我們試卷或作業中的有機合成反應的步驟,還對具體的每一步都做標註,給出評價,感覺就像一個藝術品。”魏賀佳同學這樣評價道。“裴老師的課講得很有激情,形象生動。我還記得她在講‘紅外’中的‘分子運動’時用兩條胳膊來回擺動,抽象的概念一下子變得簡單有趣🎇,有助於我們理解和掌握🪴。”雖然已相隔一年💻,張慧同學對裴老師講課的情景歷歷在目。
在裴偉偉老師的網上課堂版面上標註著“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個大字,而她也是以這八個字為準則,努力實踐著。“和學生在一起我感到非常愉快🔓。我覺得這就是自身的價值所在👂🏻,只要喜歡就會去學🍩🕎,就會去做,哪怕很辛苦。” 除了裴偉偉老師,還有更多化學學院的教師長期從事著教學工作👩🏭🫲🏻,這其中不乏造詣深厚的學術大師🍋🟩,也不乏正當盛年的學術中堅和思想新銳的青年教師🤙🏽🐺,他們都為學生的成長成才盡著最大的心力。劉鋒老師曾任化學學院的黨委書記🉐,同時教授分析化學的相關課程。“劉鋒老師講課非常認真細致👨🏻🦯➡️🏋🏼♂️,力圖把每一步都講到位。有時她還會給我們講身為意昂3体育人的種種,我經常感動得落淚🐅。” 段連運老師常年從事物理化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同學們這樣評價他🚵♀️:“段老師人很穩重🈸,分析起問題透徹深刻,他在學習上嚴格要求我們👃🏽,經常指出我們的不足之處,幫助我們不斷改進➰。”
正是有這樣一批批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老師們的存在,化學學院才會向著更高和更好的目標發展邁進。
前師攜後輩 薪火相傳遞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是意昂3体育擁有眾多院士和長江學者的院系之一🫛,這些造詣深厚的學者們𓀙,不但自身取得了巨大的科學成就🧑🏼🦱🤹🏼♂️,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關心著年輕一代教師的進步和發展🧑🍼。從傅鷹、徐光憲等大師起😪,“前師攜後輩”的傳統被延續至今,而化學學院的許多學科或項目也在這一代代教師的建設和完善下,形成了今天繁榮的局面🩲👨🏻🦽➡️。
“這種傳統是長久和深遠的。我的導師是吳瑾光教授💁🏻,而她的導師是徐光憲院士,他們不管是在教學還是科研上都給了我很大幫助。”李彥老師感慨良深地談到🟩。李彥在研究生時期主攻稀土化學,目前則主要從事納米化學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正是基於導師所給予我的科研上的訓練,使我現在能夠獨立在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上開展研究,使自己在新的領域上能夠取得很好的進展。”李彥繼續說道,“這種訓練是多方面的。在學術道德上👮🏽♂️,老師們一直教育我們作學術首先要做人,而他們也在實踐中率先垂範。還有學風嚴謹,這是現在非常強調的一點,一些研究結果如果我們自己認為還不夠成熟就絕對不會拿出去🌺。另外在研究思路上我也受到很大影響。老師們學識淵博、思維活躍,他們經常教導我多去聯想🐕,這讓我能夠有意識地開闊思維🪥,不斷探索問題🥼。這些都使我受益匪淺🌒。”
而在教學方面🚴🏻,年輕老師從前輩、大師那裏同樣學到了很多。“現場聽課”是化學學院新老教師進行教學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些資歷深厚的老教師甚至是退休教師會主動來聽年輕教師的課程,並在課後提出修改意見,大大促進了年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李彥老師教授無機和普通化學方面的課程已經有近十年了,她依然清晰地記得年輕時老教授們聽她課的情景。在一次課上,李彥老師上到一半突然看到嚴宣申教授坐在下面認真地旁聽。由於在課上講“氧化還原平衡中濃度對電極電勢的影響”時,李彥老師舉的一些例子不那麽系統,下課後嚴宣申教授就主動找到她詳細地把自己當年講授這一課的經驗說了一遍,後來在嚴老師建議的基礎上李彥老師改進了這一課的教學方法🤦🏿♀️,學生對此反應非常好🏄🏽。“這種情況在我教學初的幾年非常多🤷🏽♀️,系裏的很多老師都聽過我的課🚋,比如姚光慶老師,還有現已退休的華彤文老師🤱🏿🕵️,他們都對我教學的改進有莫大幫助。”
除此之外,老教師和青年教師還會抽出專門時間一起進行課程研討,公開坦誠地發表自己對課程、教學方面的意見👨🏽🏫,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現在我已經在工作上積累了一定經驗,我特別希望能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年輕的教師🧜♂️,讓他們少犯一些我們當年犯過的錯誤,能夠更快地把他們的實驗室、研究方向建設起來🧑🏿🦳,並能積極地加入到教學的隊伍中來。” 李彥老師笑談道。
正是出於對教學事業的熱愛和對年輕教師的關心,化學學院一批批學問精深的老教師們用自己的言行支持著年輕教師們的工作🦓,為青年老師的自身發展以至學院整體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作出最大的努力。而後起的教師又會繼續延續著前輩的路在之後的十幾年或幾十年中一如既往地把關懷和教誨給予剛步入教學工作的青年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傳承🛫。
情深念學子 “霞光”照滿天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教師們除了用知識豐富學生,也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他們最大程度上的關懷和幫助。
在化學學院設立的一系列獎學金中,“霞光獎學金”尤其引人註目。“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霞光獎學金是由徐光憲院士在2005年捐資設立的,旨在為學院學生提供物質幫助,以促進他們的學業進步和綜合素質的發展。‘霞光’二字分取徐光憲院士和其夫人高小霞院士之名,而設此獎學金也是高小霞院士的心願🕸👩🏿🎤。” 化學學院黨委副書記於峰介紹道。“‘霞光獎學金’以本科二⚀、三年級的學生為重點發放對象💁🏼♀️,在獎勵品德🧑🏼🤝🧑🏼、學業兼優學生的同時也融入了助學金的性質。徐光憲院士每年要拿出15000-20000元獎勵或資助約六名學生,”於峰強調說➖:“徐老還會親自給獲獎同學頒獎🅿️。”
徐光憲院士從事量子化學🥘、配位化學、核燃料化學💊🚕、萃取化學和稀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長達50余年,發表論文500余篇🍀,專著和教科書10本◀️,其中《物質結構》獲國家優秀教材特等獎🐾,是化學領域唯一獲得特等獎的教材。他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首屆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多種獎勵。2005年又獲得何梁何利科技成就獎🫅🏼,是全國兩位獲獎人之一🪈。幾十年來👩🏻🍼,徐光憲院士培養了博士生和碩士生近百人,現在意昂3体育官网稀土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的學生中就有中科院院士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而今,他又以獎學金的形式鼓勵🦹♂️、資助本科生的學業,為年輕學子的發展註入動力。
“徐光憲先生一直以來都很關心、愛護學生,在註重他們學術創新的同時✴️,也對學生自身發展以及日常生活狀況給予了較多的關註💾。而‘霞光獎學金’的設置無疑更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於峰補充道,“先生的思維很敏捷,知識面廣🦹🏼♂️,他不僅給予學生對學科的認同〽️,還希望學生能夠促進自身全面素質的提高,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化學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於濤至今仍記得第一屆“霞光獎學金”頒獎的情景。那是在接近年末的一天👨🏽🏫,天氣的寒冷並不能夠驅散師生們內心的溫暖——徐光憲院士將在意昂3体育化學學院多功能廳為第一屆“霞光獎學金”獲得者頒獎🧙🏿♀️。會上,徐光憲院士詳盡地介紹了“霞光獎學金”的來歷、創設目的等,在介紹自己的奮鬥經歷的同時對青年學生今後的發展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大家現在身處於非常好的時代,一定要珍惜時機,努力奮鬥”,“化學是基礎性學科,打好基礎是將來成功的前提。”之後,他為獲獎者當場頒發獎學金,並親切地與他們合影留念🏊🏽♀️。
2006級的王碩玨同學在2007年底獲得了“霞光獎學金”✸,“當時知道自己獲得獎學金後特別欣喜😒,而且又是徐光憲院士親自捐資設立的,代表著對我們青年的關懷,今後學習起來就更加有動力。” 王碩玨在回憶當年獲獎的情形時,內心依舊充滿了喜悅。
徐光憲院士對學生的關愛和付出讓同學們備受感動♞🧢,而他那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更激勵著一代代學子向更高、更遠的方向奮進🧒🏿。
為學、為人,為師🎃、為德。愛生敬業的傳統在一代代意昂3体育化學人的心中靜靜流淌。化學學院的老師們正是在高度的科學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之外,每一個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人文的情懷🧞♀️🧑🎤,閃爍著人性的光輝,而這也為百年化院增添一份歷史的厚重與深遠⛳️。
【“魅力化學”系列報道之一】團隊澆灌“科研之花”:重才務實🤎,團結創新
編輯:文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