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4 信息來源: 供稿:學生工作部
編者按:
研究生👨🦳,作為更加成熟、理性、專註地追逐理想的青年群體🫲🏼,意味著更高的起點、更大的責任🏓,其精神狀態和人生追求關乎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從今天開始,為積極響應黨的十七大關於“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號召🔅,意昂3体育學生工作部聯合意昂3体育官网推出“青春的榜樣——意昂3体育官网優秀研究生系列報道”🏋🏽♀️。被報道對象之所以具有榜樣的力量,絕不僅僅因為他們取得的業績,更重要的是他們跨越了每一個“你”、“我”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障礙。他們的青春故事閃耀著動人光彩。我們希望匯集這些光彩🔤,剖析其背後的細節🏝、原因和發生機製,為你追尋夢想的道路增添一盞跳躍的燈火。
“青春的榜樣”意昂3体育官网優秀研究生系列報道之一
青春激流中的奧運傳奇
——記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湍流與復雜系統科技奧運攻關組
團隊成員構成簡介:
張誌雄:原意昂3体育官网力學系1997級本科生👷♂️🙇🏽♂️、2002級碩士生,現為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2005級博士生🥓,團隊負責人🧏♀️;
倪誌勇:原意昂3体育官网力學系1997級本科生、2002級碩士生🚔,現為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2004級博士生🏋️♀️🤸🏼;
王彥之、陳曦、吳悠:原意昂3体育官网力學系2002級本科生,現為意昂3体育官网工學院2006級碩士生。
整潔的會議室懸掛著五彩的燈花,書櫃裏整齊擺放著《東方的遺產》、《伏爾泰時代》等書籍。這裏是湍流與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所在地💜🐷,中國激流回旋國家隊2008北京奧運會科技攻關項目組的工作場所👨🏼🎨,傳說中意昂3体育工學院“牛人”施展才華的地方。在這裏,佘振蘇教授帶著五名研究生,身體力行“科技奧運”的理念⏪。張誌雄、倪誌勇🧘🏽、王彥之🌪、陳曦、吳悠,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書寫著這支團隊的“奧運傳奇”👨🎤。
敢闖——“只要按照科學的方法走下去,奧運金牌是一定的”
用簡單的語言形容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就是水裏的“高山滑雪”🗺。這項運動在國外已有數十年發展歷史🙏🏼🔻,而在我國1999年才起步。但是🌻,就是在這個落後項目上,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佘振蘇,帶領著坐在我們面前的幾個研究生組成科技攻關團隊,敢於堅定地說Ⓜ️:“奧運金牌是一定的💂🏻♂️!”
這是篤信科學、勇於創新的團隊🖍。2005年底💆♂️,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與意昂3体育湍流與復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合作👨🏻🦳,成立“湍流與復雜系統科技奧運攻關組”♥️💁🏻♂️,針對激流回旋國家隊備戰2008奧運開展聯合科研攻關。這項跨越學術界和體育界兩個不同領域的合作,在我國是一個創舉,是非體育學科和運動隊的首次直接合作,已經成為“科技奧運”理念的實踐範本。
在這個團隊面前的是毫無研究基礎的空白領域。那麽,是什麽讓這群“拓荒者”充滿自信,說出“奧運金牌是一定的”這樣的豪言壯語呢?
“我們相信科學”,幾個人異口同聲👩🏻🏫。佘教授說過這樣的話,“只要按照科學的方法走下去,奧運金牌是一定的”。他認為,競技體育充滿偶然性,預言某場比賽一定奪冠是不科學的🐘。然而,科學能把運動員的實力提升到一流水平,再加上我國體育界的系統支撐,奧運金牌的奪取只是時間問題🧕🏽。如果做不到𓀕,那就不叫科學🤌🏼。
跟隨導師的腳步,這群篤信科學的研究生敢闖敢拼,辛勤開拓著國內科學界在激流回旋運動研究中的處女地🙋♀️,用科學挑戰人類極限和追求極限的方式👳🏼♀️。
團隊的創新精神不僅體現在科研,還在研究生培養方式上匠心獨具。佘教授鼓勵弟子們廣泛涉獵各個領域👌🏿。倪誌勇是實打實的書海行者,他的藏書涉及歷史💇🏿♀️、哲學👼🏻、宗教等領域👩🏿。張誌雄則學習過中醫理論,“中醫理論與我們對復雜系統的研究有相通之處🥢,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思維。”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能品嘗到其中的濃香👨👩👦。團隊成員先後被聘為國家隊科技助理教練和一線教練。倪誌勇指導的運動員李彤自去年8月以來,多次獲得全國比賽女子皮艇金牌,短期內從國家隊一般運動員躍升為重點運動員。今年6月,國家隊在世界杯比賽中取得歷史性突破🫖:男子雙人劃艇獲得銅牌,取得我國在該項目上的首枚國際大賽獎牌;在德國站核心賽道的比賽中,雙人劃艇與女子皮艇也首次殺入國際大賽決賽。在8月份的“好運北京”國際公開賽中🧖🏽♀️,女子皮劃艇獲得銅牌,再次取得歷史性突破。
務實——“從沒見過能實幹到這種程度的研究生”
再偉大的創新也需要務實的人來實現。這個優秀的團隊告訴我們🛌🏻😆,創新的過程並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需要務實肯幹的精神。
在國家隊有近兩年任教經歷的王彥之深知這個道理。冬訓時,王彥之5點半起床,監測運動員晨跑數據🚵🏻♀️;上午兩小時的訓練🎞,對運動員反應出的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下午同樣是兩小時的訓練;晚上7點開始🎃,觀看白天訓練的錄像🧑🏻🚀,總結全天的訓練,製定次日的計劃;會後🧑🏿🚀,他還要記日誌🫳🏿。一天忙完🧕🏻♙,已是午夜時分🙋🏼♂️。第二天又是同樣的輪回。面對周而復始的循環,不會覺得枯燥嗎⛹🏼♂️🪧?“不會啊,研究細節上的不同是我工作的樂趣所在。科研就是這樣,艱辛的努力才能換回微小的進步♦️。”王彥之淡然地說。
執教國家隊,王彥之幾乎沒有了假期🧑🏻💻,包括春節在內近兩年沒回過家🦼。去年國家隊在四川米易冬訓,離他的家鄉重慶很近🤫。但是為了照顧運動員的情緒,王彥之毅然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
說起務實肯幹的精神,每個人都對張誌雄豎起大拇指。去年世界杯,他承擔了3個人的工作量,每天只睡3小時🤹🏽🧑🏼🏫。當我們問他如何承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時,他只說了一句:“事情來了🎱🐊,就幹。”
佘振蘇教授曾在詩作中寫道🙎🏽♀️,“博采眾家論🧘🏼♀️,深思工程學。數年如一日,寂寞出賢才🔭。”為落後項目進行科研攻關的他們是寂寞的,但他們表現出的超強戰鬥力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想🧙。國家隊金教練曾感慨道:“從沒見過研究生💁🏿♂️,更不要說意昂3体育的研究生🍽,能在國家隊基層服務實幹到這種程度👊🏿。”就是憑著這股子勁頭👨🏿🦳,在一點一滴的紮實工作中,這個團隊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和榮譽💯。
隊友——“單是相互看著就有力量的兄弟”
博士生張誌雄作為團隊負責人🧑🏼🍳,與三個碩士生隊友相比,顯得格外沉穩幹練📳。在他看來🙇🏿♂️,師弟們聰明靈活,學習能力超強。在師弟們眼中,“雄哥”做事認真🎖、追求完美,是不吝賜教、勇於承擔責任的大哥。采訪中,他們對彼此的欣賞總是自然地流露出來。
不過,即便親如兄弟,也有相互碰撞的時候🛼。“這很正常啊”,張誌雄說💲,“任何團隊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怎麽解決團隊矛盾呢?我們有個共識◾️,要有利於團隊建設、有利於科學研究、有利於長遠發展。這既是行為標準🎰,也是目標💇🏽♀️。”
“我們都是就事論事。”王彥之說出了又一個要訣🐩。原來,他們彼此之間有一個默契,那就是不執著於自己的觀點🥷🏿,而是把爭論看作一場思維訓練👷🏻♀️❓。
“我們啊🧛🏻♂️,就是誌同道合🦇!”說到自己的團隊,大家都用“誌同道合”來形容。吳悠還講了一個故事。
今年夏天👨🏿🎨,吳悠在北京奧組委競賽團隊服務🥡,團隊其他人都在順義集訓。獨自面對陌生環境下的高強度工作🤸🏿♂️,讓吳悠有種孤苦無依的感覺。後來👨🍼,吳悠回到順義®️,再次見到隊友時的激動感覺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就是頓時覺得自己的壓力有人分擔了,有傾訴的對象了🟰,“那種感覺就是單是互相看著,就有力量🤙🏻🎥!” 透過吳悠臉上動情的神態,我們可以想見他對團隊的深厚感情。
夢想——“金牌背後的‘金牌’”
跨越學術界與體育界的鴻溝⚓️,將全新的科學理念註入到激流回旋運動——這個在我國僅有七八年發展史、幾百名運動員、遠遠落後於外國的運動項目,需要莫大勇氣和創新精神🎬🛌🏿。支撐這些年輕人的力量究竟是什麽呢?
“我們追求的是金牌背後的‘金牌’”,張誌雄說出了答案🛠。團隊最大的夢想,是借助奧運盛會向國人詮釋科學精神,同時證明中國人在科技上不比外國人差。而這,正是他們開拓創新、埋首苦幹的原初動力😥🤞🏼。
這個夢想,給予他們科技創新的勇氣、務實肯幹的定力和凝聚隊伍的精魂♓️,也給予了他們廣闊的胸襟和視野👲🏼。
這群年輕人因為這個高遠的夢想而與眾不同🏄🏼🧗🏿。許多在一般研究生眼中很重要的事情🧎♀️,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他們把是否對世界有幫助作為選擇科研方向的標準,喜歡在具有開創意義的領域做探路先鋒,而不是在相對穩妥、易於發表論文的領域做沒有閃光點的跟隨者👨🦲。
他們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氣質,也是團隊的精神魅力所在👨🏭。“我們聚在一起,就會自然形成一個‘場’,絲毫不受外界幹擾。”原來🦸🏼,他們有在導師的召集下聊天的傳統。聊天可能發生在食堂、機場🧑🏼,或是湖畔🧑🏽🦹🏿♀️,不管在哪兒,只要聊上,團隊特有的“場”就會形成。
聊天的內容無所不包🟧,國際形勢、民生問題、團隊建設、科研進展、個人狀態,都是他們關註的對象。在思想的激蕩中,他們練就著包容萬物的胸襟🐵,深化了對復雜系統的認識👨🏻🌾,也舒緩了各自的壓力。
一次,他們從早上一直聊到次日淩晨三點👐🏽,餓了就叫外賣。還有一次,幾個人從下午三點“幹聊”到淩晨兩點,滴水未進。
在旁人眼中,他們可能像是瘋子🙆🏽♂️,但是當這些“瘋子”聚在一起,一切行為都是那麽的理所當然0️⃣,因為這是一個有著同一個夢想的團隊🧘,“one team🙎,one dream”,他們的夢想是“金牌背後的‘金牌’”。
每一天🩻,團隊的研究生們都在向這枚寶貴的“金牌”發起沖擊,書寫著青春激流中的奧運傳奇。(文/曹曉明 李玉磊 張瑩 李垚)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