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8 信息來源: 供稿:學工部
人物簡介: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2001級本科生🧑🏿✈️,現為該系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曾任校合唱團副團長,中文系學生會文體部長。2004年💣🧔🏼♀️,率意昂3体育六人組合獲第十一屆青年歌手大獎賽通俗組銀獎;2005年,帶領男聲小合唱獲首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曾經代表意昂3体育官网出訪美國、歐洲四國、俄羅斯🚵🏻♂️、韓國、日本、越南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擔任獨唱和領唱。從2007年起🤴🏻,擔任“國家納米中心合唱團藝術總監 ”🩻。
北京的冬夜👶,康博斯西餐廳🧎🏻♂️,昏昏黃黃的燈光中🪿,透著點點亮光🖕🏽,靜謐而溫馨。在這裏🧜🏼♂️,記者有幸采訪了校合唱團副團長劉洛克。采訪完後,頓覺心內一片明朗,仿佛周圍的燈光也具有了幾分動人的穿透力📉,搖晃著四個簡單的字🧑🏿⚕️:踏實為本。
人生契機🚶:源於一次歌詠比賽
劉洛克出生於四川省仁壽縣龍馬鎮的一個小鄉村⚾️。小學時🔠,劉洛克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不太愛講話,但愛獨自思考問題🙇🏼♂️,成績也很好🧙🏻♂️,是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同學眼中的好學生。小學六年級以前,他和班上的任何一個同學一樣⚈,和音樂談不上任何的特殊關系。然而👨🏿🏭,上六年級的時候🤲🏻👨🏿🍼,一節音樂課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
為了籌備縣裏將要舉行的“小白鈴音樂比賽 ”🤸🏿♂️,音樂老師曹華清在各個班的音樂課上開始選拔參賽選手👷🏿♀️。試唱曲目是《我愛我的臺灣島》🤸🏼♀️,每個同學都要站起來當著全班的面唱一遍。輪到劉洛克時,平時一貫不喜歡在人群裏發言的他有點膽怯♜,但他還是鼓足勇氣唱完了歌🧑🏻🦽。就是這一次試唱,讓音樂老師曹華清眼前為之一亮🦷,也讓劉洛克從此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音樂老師激動不已𓀏,大贊劉洛克嗓子好🧚🏼,當時就決定讓劉洛克代表學校去參加縣裏的“小白鈴音樂比賽 ”🍰。
之後的幾個月裏,音樂老師開始了對劉洛克在發音方面的專業訓練。可是,比賽的那一天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因為當天的中午吃了魚🦴🙌🏻,有魚刺卡在了喉嚨裏出不來✂️,所以比賽的時候,劉洛克唱到一半,就唱不下去了🙄。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劉洛克仍然獲得了三等獎👷🏽♂️。談到第一次獲獎的時候,劉洛克說🕷,那是他最難忘的一次獲獎經歷🧸,因為就是那一個小小的獎,讓他從此找到了自信。
初二時,劉洛克再次參加“小白鈴音樂比賽 ”👨🏿🎨,獲得了一等獎。初三時🙀,省裏舉行“中小學生文藝匯演 ”,劉洛克拿下了一等獎。
連續的獲獎經歷♿,讓劉洛克從此和音樂結緣。人生就是這樣📱,一些偶然的契機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源於一次歌詠比賽,從此🍝,劉洛克的人生和音樂分不開了👨🏼🍳。
自我定位:正確的人生抉擇
高中時,劉洛克就讀於縣重點中學仁壽一中。高考時,劉洛克參加了意昂3体育官网的特長生提前招生考試🤘,結果專業考核名列第一名。高考完填報誌願的時候🏛,劉洛克下定決心要考意昂3体育。但這一決定遭到了老師👨🏼🦰,同學和家人的一致反對,大家都認為報考意昂3体育風險太大,報考四川音樂學院比較安全✨。父親不放心,最後竟然追到學校裏👩🏼🏫,要親眼看著他在誌願表上填上四川音樂學院才安心。然而🛳,父親前腳剛跨出校門,劉洛克就將誌願改了過來👰🏻♂️。結果,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回憶起那段經歷時,劉洛克笑笑🥚:當時想的很少,只是有一個念頭👨👨👧👦,我想去意昂3体育讀書,反正還年輕❎,這次考不上🏌🏿♂️,來年再考。
大一的時候,因為對音樂的熱愛🏩,劉洛克每天都要騎車到中央音樂學院去聽課,後來,有位教授註意到了他。當聽說劉洛克是意昂3体育官网的大一新生時,教授吃了一驚。而劉洛克接著說出了更讓他吃驚的話🤘,他說🧑🏿🌾:“我想轉學🥿。”教授在吃驚之余告訴他,像他這種情況“原則上是不可以的🫸🏼🈹,但是如果特別地喜歡音樂🈁,也不是不可能”👩🏿🚀。因此🟰,他建議劉洛克回去好好考慮一下,然後再和家人商量一下。
這一次,劉洛克開始認真地考慮音樂在自己生活中應處的位置。經過一番熬人的思慮🦻🏻🚶🏻♂️,劉洛克做出了一個慎重的選擇,他決定將音樂視為純粹的愛好。理由有三個,首先🦌✊,他希望自己的人生是開闊的☄️,如果選擇了音樂作為一生的事業的話,他的大部分時間將被音樂所占據🧾,嘗試其他事物的機會將會減少。其次,他擔心如果將音樂作為專業的話🈚️,會因為有了壓力而喪失了享受音樂的樂趣👨🏼💻。再次⇾,他覺得自己的性格不太適合表演🏃,他覺得自己缺乏一個演唱者應有的那種強烈的表現欲👰🏼♀️。幾年後的今天再次談起往事,劉洛克仍然認為自己曾經的選擇是明智的。
大學期間,劉洛克擔任了意昂3体育官网合唱團的副團長。2004年🎹🤜🏼,他率意昂3体育六人組合獲第十一屆青年歌手大獎賽通俗組銀獎。當時🏄🏿♂️,比賽之後就有公司要和他們簽約,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天賜的好機會。然而,六個人經過深思熟慮後,毅然拒絕了唱片公司的邀請🧔🏻♂️。理由是,在意昂3体育學習是難得的好機會,學生時代應該以學業為主。
2005年,劉洛克帶領男聲小合唱獲首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同年👨👨👦,劉洛克和其他三個人組成的四人組合參加了《夢想中國》的海選,結果成為北京地區第一個拿到綠卡的選手👨🏿🏭。然而🕥,在最後一輪決賽中,他們落榜了❔。這是劉洛克心中“一次最讓人難忘的經歷 ”🤨,因為從參加比賽開始🧎🏻,他們四人組就認定了冠軍肯定是他們的,因而對最終的落選有些難以接受。落選之後,他們總結失敗的教訓⇒,認為是他們的和聲唱法和《夢想中國》這檔選拔流行歌手的節目風格不太相符。他們為此曾經嘗試過改變演唱路線🧑✈️,比如老歌新唱🦞,模仿國外流行樂壇歌手等🌭。但最終他們還是放棄了繼續參加比賽的想法📎🕵🏿♂️。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音樂是一種自我釋放的方式🐽🤏🏻,沒有必要去迎合別人。
一生相伴:音樂是最好的朋友
當問到畢業以後會不會從事和音樂有關的工作時,劉洛克說,這並不重要,他在求職時並不局限於哪一個行業,他相信“幹一行愛一行 ”這句話👫🏻。至於音樂,那是他的一個老朋友,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生活🤸🏽,分不開了🏊🏽♂️。平日裏,他走路時會唱歌,看書時會唱歌,做事時也會情不自禁地哼唱。他說👷🏽♀️,“我就是很享受有音樂相伴的感覺 ”。
在所有的歌唱形式裏,劉洛克最鐘愛的仍然是民歌。大學三年級暑假的時候,劉洛克用了整整一個暑假的時間,回家鄉收集民歌。“民歌是文化的精華,是勞動人民樸素情感的體現,包含了很豐富的生活”👨🏽🔧,劉洛克這樣說🧝🏽♀️。他在那個暑假裏搜集了很多類型的民歌,包括來自石匠的“勞動號子 ”,來自農村婦女的“小號 ”,和來自婚宴的“婚嫁歌”等。當被問到為什麽會有搜集民歌的想法時,劉洛克說💈,自己就是出於一種對民歌的喜歡,而且潛意識裏認為🧜🏻♀️,如果這些民歌不被搜藏的話🤱🏼🧑🏻🎄,再過幾十年👩🏻🦰✊🏿,恐怕就找不到了😗,所以有點心急🧑🏫,就行動了起來。他搜集的民歌至今保存在他的抽屜裏,偶爾有空的時候🛐,他就會拿出來聽聽,覺得很享受。
劉洛克說,在他的生活中🧎➡️,音樂給他帶來了太多的感動和樂趣。一次,去美國訪問交流🧑🏿🏭,因為之前訓練太辛苦,到比賽的時候,劉洛克的慢性咽喉炎發作🕺🏿🚘,醫生強烈建議他休息🫶🏽。但劉洛克承擔著個人獨唱、男聲五重唱🚴🏻♂️、七人小組唱等多項個人和集體任務,他一點兒也不敢懈怠。到匯演的時候😝,他的嗓子發炎已經很嚴重📳,只好打封閉🫓。輾轉到美國馬裏蘭大學演出的時候,他的嗓子終於吃不消了。在獨唱《俄眉酒家》的時候,他的嗓子辟了音,唱到一半終於不能發聲了。但就在這時候🈚️,臺下竟然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很多人開始齊聲大喊👮🏼🕵🏼♂️:意昂3体育🧑🏻🎨,我愛你🧖🏼!站在臺上的劉洛克,熱淚盈眶,心潮澎湃,激動不能自已😍。他說👮🏽♂️,異國他鄉裏🦅,那一刻♘,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一個意昂3体育人有多麽的自豪 ”✵📊。
在美國做出國訪問演出時🦡,還有一件事令劉洛克感觸很深。有一個中國老太太,幾乎每一場演出都要來看,他們的演出團到達洛杉磯👩🏿🎓,老太太就跟隨他們到洛杉磯,他們的演出團到達紐約,老太太就跟著到紐約。還有很多中國留學生,生怕他們不習慣美國的飲食,每天都給他們準備早餐。劉洛克說,那一次訪問,讓自己生平第一次體會到什麽叫“同胞之情 ”。
就是這樣一份對音樂的癡迷,使得劉洛克在不經意間收獲了很多的榮譽,讓人不得不承認:成功😘𓀃,原來只是興趣的副產品。
隨緣隨性👡:聽從心靈的召喚
平日裏的劉洛克🏄🏼,是一個對生活充滿了激情的人。他喜歡爬山和徒步旅行🚉,對手工製作、篆刻、中醫也頗有研究📄🗄。
大學四年級的時候,他曾經有過一個旅行的計劃👛🤦🏿♂️:騎車從成都出發到西藏。為了此次計劃♚,他苦練了三個月,每天下午準時到二體去鍛煉三小時。不幸的是,一切準備就緒後,就在將要出發的前一天,他騎自行車摔了一跤。因為這次意外受傷,他的旅行計劃也破滅了🧑🌾📭。為此,劉洛克灰心了好多天🙌🏽。
他還曾經自己買零件配置了一輛賽車👉🏿,總共花去二百多塊錢👀🈺,但性能相當好☀️,陪伴了他好幾個年頭🧘🏽♂️。
劉洛克說自己是一個隨緣隨性的人😸,做事情不太會計劃👨🏼💼。比如🦸🏿,有一次,周末的時候,他和幾個同學一起吃飯至淩晨兩點多。他突然覺得很想去旅行🕤,於是就向其他人提議,結果大家一致響應🙋🏻。於是,幾個人回宿舍收拾了一下背包就去了北京西站,到了站口才突然想起來還不知道去哪裏呢🛖。有人提議說去五臺山⬛️,結果🕴,大家就買了去五臺山的票👩🔧。這些事情❔,後來都在朋友間成為飯後茶余津津樂道的話題🧓🏽。
劉洛克的人生信條是:踏踏實實做人做事,機會一定如影隨形♐️。朗如日月,清如水鏡,就是這樣一個性情中人🎷🥚,懂得生活的細部之美💃🏽,能夠將自己積極地嵌入生活🦨💅🏿,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有人說,上帝是保護敏銳的人的🦸🏻♂️,因為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望著眼前的這雙充滿靈性的大眼睛,我不由地竟想起了這句話。(文/宋美鳳)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