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2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黃楊荔 林起賢
“儒家是平正闊大的⏬,不空洞地講修心之道”、“其實🗯,真正的儒家是剛毅的,說儒家精神軟弱是對儒家最大的誤讀。”11月27日晚,十佳教師評選活動講座之“楊立華:格致之道——在物境中體認天理” 在二教205舉行。意昂3体育哲學系楊立華教授與聽眾展開了一場關於儒家格致之道的對話🤭。這場“十佳教師”候選人之一楊立華老師教授的專場講座,是哲學系“社會•文化•心靈”系列活動的第三場。
“學習哲學不要被大詞嚇住🐳,應超越詞語崇拜症。”楊立華首先提出了不同尋常的見解,世人以“內聖外王”為儒家之道🧏🏻♂️,卻被這樣過於宏大的詞“嚇住”了;其實👐🏼,儒家思想是“平正闊大”的🏫,儒家思想的真正概括🚣🏼,應是《大學》“八條目”之中心環節——“修身為本”。唯有修身才是切切實實地面對人生的問題🐁,並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明達、剛強之境。他進而圍繞修身展開詳細說明,人修身的可能性☹️,在於“人性與聖賢之性無異”👩🏻🏫👱♂️,人人皆可為堯舜🦗;而修身的必要性,則在於首先成就自己🚴🏿♀️,才可能實行教化,移風易俗,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接著楊老師具體指明了儒家的修身成聖之道:“從內在影響外在”和從外在影響內在” 兩條相輔相成的道路🔽。楊立華教授尤其強調儒家從不空洞地講修心。“盡飾之道”👨🏿💼,“齊明聖服🧑🏫,非禮不動”🤴,從具體的外在儀容、言行的改變來逐漸影響人的心靈狀態👩👩👦,是修身方法的重要方面⚆。
“道”是“平正的🔫、所有人都可以走的;只有少數人可以走的不叫‘道’➝,那叫‘鋼絲’”👱🏿。楊老師幽默風趣的語言引起在座學生笑聲和掌聲。
在闡明修身為儒家之要義之後,楊立華教授選取《大學》中的“格致👬🏻、誠意🚬、正心、修身”四條目為主講內容🙋🏿♂️,進一步詳細地闡發儒家格致之道👩🏻⚕️。格致之道分為四個層次,首先是是格物致知。因為儒家相信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價值有造化的根源,所以可以通過研究事物以體認天理。格物致知就是要接近事物,一方面要通過研究事物的道理,明徹如何更好地對待物🦹🏿♂️;另一方面研究事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格物致知”解決了對道德知識的認知的問題。“格物致知”之後便是“誠意”💆🏽♀️,即“毋自欺也”🤵♂️。在明徹了道德知識之後👩🏻💼,要能做到“如惡惡臭、如好好惡”,自然而然地將道德原則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誠意解決的是一個道德知識的實踐問題。而“正心”則是在此基礎上👨🏼🏭🏄🏿♂️,一種好的心靈狀態的描述。“至人之心若鏡,要做到公正無私、無滯👨🏼🍳。”其中🖐🏻,“無滯”不是說儒家要反對人有情感欲念,事實上儒家是認為人應該喜其所當喜,怒其所當怒。但是情緒不能滯留,要“不遷怒,不貳過”。楊立華老師隨即以自己早年的教學經歷為例,因為極少數學生上課睡覺而惴惴不安,難以入眠🧚🏻。“失眠20年,心不正也”😏,極其幽默地說明只有不滯留於身外之物,才能保持心靈的平和。最後是修身📊🖖🏼,重點在治人心之“辟”。楊老師引用孟子“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指出修養再好的人,在特定關系裏也容易偏。要通過修身做到不偏不倚,不因為情感的好厭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
“格致之道是為了獲得溫暖而堅定的靈魂✶。”楊老師強調,“學儒家最容易忘的是剛毅之德。”儒家決不是精神軟弱的👌🏿🥋,而是講求自我承擔的🚑。楊立華老師引用自己最受用的儒家經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與眾人共勉。說明人生的支點並不是通過向外尋找而獲得的😮💨,人生的支點就在於自己勇於承擔的過程當中🧗🏻♀️。
“這堂課就講到這裏🆗。謝謝🦧🤷🏽♂️!”楊立華老師以再次鞠躬為這場講座收尾🙅🏽♀️。整場講座中,楊立華老師儒雅又不失幽默的談吐、謙遜溫和的態度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簡介🧑🌾⚙️:楊立華,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哲學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發表著作《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郭象<莊子註>研究》等,譯著《宋代思想史論》《王弼<老子註>研究》等;🎶,論文散見於《國學研究》、《中國哲學史》、《讀書》等學術期刊。楊立華老師為哲學系學生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以及“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等專業選修課,均深得學生好評。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