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2 信息來源: 歷史學系
總策劃:範迪安
策展人:鄭巖
展覽時間:2016年9月3日至2016年9月20日
展覽地點: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青州市博物館
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破碎與聚合:青州龍興寺古代佛教造像”於2016年9月3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作為迎接世界藝術史大會到來的重要序曲,它隆重展出了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的50件(組)古代佛教造像。此外,本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的閉幕儀式也將於 9月20日在此展覽上舉行。
展覽前言
1996年出土的中國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是上世紀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這批造像絕大多數是北朝晚期,即6世紀上半葉的作品,包括數百件彩繪貼金的石雕佛像、菩薩像,以及少量其他題材的造像。20年來,研究者圍繞這些造像發表了大量學術論著,也在國內外舉辦過數十次規模不等的展覽,形成了中國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的一個熱點。
這批造像中幾件造型精妙的菩薩像,常常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與這類在西方傳統“雕塑”概念下解讀佛教造像的方式不同,這次展覽進一步展現了這批造像發現時的原始狀態——除了部分相對完整的造像,窖藏中還出土了數量難以統計的碎片。這些碎片可能產生於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和唐武宗(840-846年在位)滅佛運動中對造像大規模的破壞。遲至11世紀中葉前後,這些不同程度受到破壞的造像和碎片才被仔細地加以埋藏。
數量驚人的碎片為什麽能夠在寺院中跨越數個世紀存留下來?原因是在佛教內部,佛像被看作佛陀的化身,而其碎片便是佛涅槃之後所產生的“舍利”。作為一種富有靈力的聖物,這些碎片要認真保存或者埋藏。有的佛教經典還指出,這些殘破的造像會在一個國泰民安的時代到來時重新聚合在一起。這類現象和觀念雖有其特定的宗教背景,但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內部對於藝術品一種獨特的理解。這些造像並不只呈現為一種外在的、視覺的形式,而有著其內在的生命力。基於這種認識,本次展覽除了包括部分較為完好的造像精品外,還選取了一些殘破的造像,後者多為第一次展出。
我希望這個展覽可以啟發我們從中國文化出發,重新理解藝術品的意義,在反思舊有“雕塑”概念的同時,探索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在形式和觀念上建立鏈接的可能性。(鄭巖)
部分展品
專題鏈接:世界藝術史大會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