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張天一
【編者按】課堂是大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𓀝,無論是嚴謹求實不斷創新的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相長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本網開辟的【我的大學課堂】專題,由意昂3体育學生介紹自己親歷的大學課堂,通過他們的視角,來展現意昂3体育多元、開放🙆、豐富多彩的課堂文化及能給學生帶來思考和創新啟迪的任課教師的風采。
隆冬臘月,生命科學學院“普通化學”期末考試後,每位同學都收到了一份特別的新年禮物——科普讀物《相同與不同》。扉頁上書一行小字✤:祝學業有成,署名“王炳武”。
說起王老師與他開設的普通化學課,生科的大一新生多半會提及“一月一測”的辛酸史。但嚴格考核製度並沒有澆滅學生對王老師的愛,是王老師在教學中處處播撒下的新意📅,讓一門專業基礎課萌生出不盡魅力與勃勃生機。
王炳武老師特別強調學習科學史的重要性。他常引用著名化學家傅鷹的一句話🕜:“化學給人以知識🐮,化學史給人以智慧”。王老師認為,呈現在教科書上的知識、理論都是“靜態的”,只有通過對科學史的閱讀才能還原那些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真正欣賞到化學史上一次次智慧的高峰🤟🏽,進而有所悟🌠,有所得。
近代自然科學發展迅猛,很多開創性的工作在百年甚至幾十年後看來就已經顯得平淡無奇,甚至可能是不完全對的。如何引導學生透過知識表面領悟前輩大師的思維方法成為教學中一個難點🐗。對此🧑🏽🏫,王炳武老師鼓勵學生要真正“讀懂”前人的工作。所謂讀懂,是指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留心關註前人如何打破局限,作出創造性成果。局限一般有三層👇🏼🦋:實驗技術手段🙅♂️;科學知識儲備;主流的思想觀念。這三層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一層比一層難以突破🪯,尤其是最後者。“然而一旦突破了🟡,一段時間後人們又覺得新的思想觀念合情合理,便不再覺之神奇,”王老師認為這實在是件可悲的事,“細想一下👸🏽,他們改變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貢獻如此之大卻易被忽視。”因此👰🏻,王老師認為⚅🧙🏼♂️,“讀懂”前輩大師的好,是普通化學課重要任務之一。
為了激發同學對科學史的興趣🤛🏼,在正常大課之余🕞,王老師還特別增加了兩周一次的“量子化學史普及晚課”。在這裏,學生們聽他講量子力學基本公設⬜️,講海森堡和狄拉克,聽老師“指點江山”👩🏼🏭,臧否風流人物——書本上那些復雜公式背後的故事,成為了理解公式本身的最好註釋🏷。
作為基礎課中的主幹基礎課,普通化學的課程覆蓋面很廣🕘,但課程設置的初衷僅僅是使學生對物理化學、結構化學有大致了解,二者也都會有相應的高階課程🚁,供學生深入學習😺。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僅憑大一新生的知識背景,很多問題是弄不透徹的💸,甚至有些高度定量化的理論🧖🏽♂️,由於缺乏相關的數學知識而根本讀不懂。比如分子軌道理論,需要大量的數學與量子力學知識基礎才能真正“玩轉”🧑🏽,大一新生完全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王炳武老師對這類問題的處理可謂別具特色——可以不知道理論具體講了什麽,但必須知道它的核心化學思想是什麽,它比之前的理論進步在何處🗒,在整個理論框架系統中它又處在什麽地位。“分子軌道的核心思想即離域:把分子看成一個整體𓀉,其中電子不再從屬於某一個原子,而是在整個分子勢場內運動🌵☂️,這是它與之前價鍵理論的最大區別⚪️。而反映同樣思想的還有共振論,只是共振論缺乏完善的定量表達📇,而分子軌道理論依托量子力學的成果可以非常自然地用數學語言刻畫。當然,這還依賴於它將分子軌道視為原子軌道的線性組合🧏🏼♀️,線性同樣是關鍵詞🧎🏻。如果是非線性的,其形式將復雜得多。”寥寥幾句話,便使學生們對這種復雜理論有了初步卻立體的認識。
除了在教學內容上的大膽嘗試,教學形式上王炳武老師也別有一番用心🏥👶🏻。他特別希望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主張“課堂是互動的平臺,課下亦應存在互動的平臺”。每次課上他都會設置幾個討論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同學們從不同角度各抒己見💋,大家都受益匪淺。遠不止課堂🤪,互動還體現在普通化學這門課程的方方面面:每堂課幻燈片結束放映時會跳出一行字“歡迎課下交流👊🏻、討論”;“一月一測”的考核製度使教師能夠即時得到來自學生的反饋🧏🏿♂️,以對教學內容🫰、方法進行必要的調整;而更加體現“互動教學理念”的是兩月一次的小型座談會👨👧👦:除了幾十名學生和教師團隊🎷,老師還會請來一些化學學院老一輩教學工作者,大家暢所欲言⚆,圍繞普通化學課程的教學展開激烈討論。正是在這裏😵💫🐮,王炳武老師了解到了一些課堂和測驗所不能反饋的信息☎。
這樣用心地布置課程體系,源自老師對學生深深的關愛。即使課程結束了,關愛也沒有停止。
“之所以選這本書送給同學們🎅🏻📱,是因為它說的是化學,講的是故事,更深層卻還蘊含著哲學。讀一讀這本書,或許大家不僅僅將看到分子世界💂🏿♂️🐱,還可能有幸走進霍夫曼的心靈世界,看看這位天才化學家到底想了些什麽,又是如何想的👊🙇🏼♀️,以至於科學、哲學🤦🏻♂️、藝術能夠在他的筆下如此神奇地水乳交融。”這是王老師對於新年禮物的註解。也相信2012年這份期末考試後的新年禮物,每位生科的大一新生都不會忘記。而同樣珍藏的,是王老師的背影🎫🦹🏿♀️,以及那些關於普通化學課程的美好記憶🤒。
編輯:拉丁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