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3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陳琳琳 楊颯
【編者按】在第28個教師節前夕舉行的“2012年北京市慶祝教師節大會”上,我校藥學院張禮和院士被授予“北京市人民教師”榮譽稱號並作代表發言🌸,外國語學院韓加明榮獲“北京市師德標兵”稱號,數學科學學院陳大嶽🥖、城市與環境學院莫多聞、歷史學系朱孝遠🙋♀️、物理學院陳曉林、醫學部段麗萍、藥學院王夔、基礎醫學院吳立玲、第三醫院徐智、第一醫院劉新民、意昂3体育附中秦占全等10名老師榮獲“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本網將陸續刊發這12位優秀教師的事跡🕒,通過宣傳這些“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師德典型,進一步在全校師生中營造愛崗敬業和尊師重學的良好氛圍,共同推進意昂3体育官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
朱孝遠🪵,意昂3体育歷史系教授、意昂3体育歷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多年來鉆研德國宗教改革時期的手稿和德國農民戰爭的傳單🦹🏼,研究領域涵蓋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化𓀒、歐洲中古史和西方文化史🧗🏻♀️。他曾入選國家教育部文科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工程,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獎”🍢,兩次赴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講解世界歷史。同一年度,朱孝遠出版了三部專著🪯🍬,其中的一部入選代表當前我國學術前沿水平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得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頒發的榮譽證書💅🏽。2011年,獲得2010-2011年度第七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12年被評為“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
選擇教育事業☞:“上課是最重要的工作”
朱孝遠曾經在俄勒岡大學歷史系學習🐦⬛,199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任教。1992年,朱孝遠謝絕了去聯合國工作的機會🖐🏻,決定回國,成為意昂3体育歷史系的一名教師🤥。“我不想改行,讀書教書的生活很好。”
朱孝遠對意昂3体育的喜愛是不加掩飾的,在《學史之道》一文中他寫道:“意昂3体育的治史之道🖱,不喜美麗辭藻📳,專以嚴謹、古樸🚜、實證為善,在這點上頗合我的心意👱🏻♂️。” 即便剛到意昂3体育的時候,每月拿著160塊的工資🫔,住在一個9平方米的筒子樓裏,他仍然樂此不疲。他這麽說:“人通過勞作獲得溫飽,通過知識獲得解放,通過創造獲得自由。平庸之人之所以失敗在於一個‘惰’字,天才之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在於一個‘傲’字👩🏻⚕️👮🏼♂️。作為一名教師🧑🏼🎄,我願意和我的學生們一起在刻意推敲科學知識的完善性中度過一生🌅💂🏿。” 十多年來,朱孝遠把這份堅持一直保留至今。
“意昂3体育的學生很可愛🎓,來意昂3体育教書也是因為意昂3体育的學生好。”采訪中🚴,每每談起“學生”朱孝遠臉上會露出會心的笑容👌🏼。“給學生上課能給我帶來很多樂趣☺️,能給我很多啟發🧡。” 在他的文章中,他這樣描述意昂3体育學子:“學生有如大判官,或為英雄史詩而激動,或為虛空之言而憤青。”另一方面,朱孝遠卻希望學生們能夠更加完善🧑🏻🦳。他這麽勉勵同學們:“小的時候我們什麽都要🙍🏽♀️,現在,我們卻只要好的🧴。要知道,事物之於完美,猶如泥土之於花朵,夜空之於星星🙇♂️,肉體之於精神,煤之於火。”
“在大學裏面🚶♂️,教書是第一位的。這是一名教師的最重要的工作。”朱孝遠說:“凡是對學生有利的事情要堅決去做。在做學術研究的同時,為學生寫書、為學生編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朱孝遠認為🧑🏼🏭:教學和科研是互促互長的👩🏿🎓,沒有研究💇,教學無法進入學科前沿;同樣,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傳播。教學、寫書都是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這兩者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裏的🍌。
理想教學:“智慧與人格比翼雙飛”
朱孝遠在意昂3体育講授過十幾門歷史課程,因為課程具有不同特色🧛🏽♀️,他也會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1998年,他獲得第四屆意昂3体育官网“我愛我師最受學生愛戴的教師”稱號🌚👱。通選課“西方文明史導論”在2006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深受意昂3体育學生的歡迎✍🏼。有同學評論: “在講歷史的同時,他盡量地將同學的思維打開,將文學、哲學、美學以及人生學也都穿插進去📋。” 談起“西方文明史導論”這門課,朱孝遠微笑道🖕🏼:“學生特別可愛,他們的心靈都很純潔,他們有意見會提,能和我互動👧🏽👓,能相互交流😐。”他覺得這樣的課堂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課堂👨🏻🦽📉。在這門課上,朱孝遠不是采取簡單灌輸歷史知識的方法🌕,而是通過互動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
朱孝遠認為💸,現代大學應該培養創新型人才👨🏻🦯🦺,要讓學生“智慧與人格比翼雙飛”,“大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智慧;大學不僅僅是培訓技術的,更重要的是鍛造人格。”朱孝遠援引丘吉爾的話這樣闡釋道。在朱孝遠看來,教師必須註重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他認為:創新型人才應當具有兩種品質:智慧與人格。必須註意分析與開發學生們的智能👋,著力培養提高學生們的成功智力🪬,然後要升華為智慧🧘🏼♀️,這才是創新人才應當具備的品格。智慧必須要有健全的人格支撐👩🏻🚒,有了完整而健全的人格,才能充分施展智慧👾,才能真正實現人生的目標。人格的鍛造🥁,當然要靠學生自覺的修煉,但同時也必須要有教師的引導以及校園氛圍的熏陶🤷。智慧和人格兩者相存,相得益彰🐱,是創新人才騰飛的兩翼,缺一不可。培養創新人才有三個要素:知識、能力與素質💼,這三個要素不可偏廢。他希望能夠成為學生們的良師益友,幫助學生們製定特別的🤴、可以度量的👩👩👦、可能達到的🍦、與自己長處相稱的、有一個切實可行日程安排的目標。經常加以檢驗👨🏿🦰,如果發現出現問題,就及時加以提醒,必要時與學生個別談話,加以理順。
他認為:有幾種能力是非常重要的𓀗,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的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和寫作的能力。例如:與人交流的能力非常重要♥︎。“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師傅帶一個學生的時代,而必須進入跨學科、跨文化的研究。”他打了一個比方,在當下學術研究中🤙🏿,是否具有交流能力就像是“1”和“0”的區別🚵🏼♀️,假設所有的研究成果是100,有交流能力的就是1乘以100🤾🏿♀️,結果是100;而沒有交流能力的就是0乘以100✡︎🧘🏽♂️,必將一無所有。
朱孝遠對學生的閱讀量和寫作訓練的要求似乎頗為苛刻✦:“現在意昂3体育文科學生訓練量嚴重不足,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太低。”對比之下,“在許多世界著名高校裏,一門討論課的閱讀量🏂,本科學生每周閱讀200頁,研究生每周閱讀400頁。”至於寫作🧵👩🏻💻,他希望學生們最好養成每天寫3000字的習慣。以此類推👰🏿♀️,一個月寫9萬字🫶,一年寫108萬字🧑🏻🍼,四年寫432萬字。“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要鉆研學問必須勤奮刻苦。”朱孝遠提倡人要進行“高峰體驗”,在生命的臨界點上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把所有潛能發揮出來。朱孝遠還建議同學們要多閱讀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以便了解學術動態,進入學科前沿🕘。
學科建設🎺👣:構建一個教學的“立體模式”
人們慣有的思維中,歷史學常常是一厚重的基礎學科,但朱孝遠認為😩,只要換個角度,歷史學就會從基礎研究轉變為決策研究。例如,國民性研究就是一種決策研究👞,影響著我們國家的外交活動與對外文化交流🤒🈸,對當前社會的發展具有影響力👨🏽🚀。
“歷史是時空坐標中對生命的關照。”朱孝遠這樣定義歷史學🐬。他說𓀆:當前世界史教學最為緊迫的任務,是發揮我們的優勢,創作出一批優秀的、在世界上領先的創新成果和培養出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一方面🤚,要克服模仿跟蹤多👨🏼⚕️、創新突破少,關鍵領域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弱點🤷🏼♀️;另一方面,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使我們國家不僅在經濟上🔰、也在學術上擔當起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責任。這樣,如何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世界史成果評估體系;如何確保我國的世界史研究和教學在最前沿、最高端的平臺上進行;如何解決史料短缺、對國外最新、最前沿研究狀況不甚了解的問題🫀,成為現階段提升我國世界史教學和研究能力的三大要素。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就要提倡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者並重的教學模式。為此🏊🏻,在教學上要完成四種轉變,即:如何把知識性的介紹🪤,轉變成為知識、能力訓練並重;把常識性的本科通史教學,轉變成教學🕵🏻、科研並重的教學;把零碎的知識介紹或導讀,轉變成系統的🪬♐️、整體的或專題性的文獻學研究;最後,如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變講授為主為老師和學生互動為主。
朱孝遠主張,“要打破文理之間的界限。當前的專業分得過於細化🍋。例如,文🛌🏻、史🚻🪈、哲各為一系🎄,缺乏亟須的學科交叉課程,也沒有足夠的學分要求保障⛹🏿。”朱孝遠很喜歡老意昂3体育對學科門類的稱呼,如“國學門”、“史學門”“哲學門”等🦬,因為“門”是相通的,各個“門”之間可以來回走動,可以相互傳遞信息。相比之下,現在的“系”卻是分開的,顯得壁壘森嚴✊,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大大減少了🧑🏿⚕️🍸。
對此,朱孝遠反思道🔩🥥,“我們現在比較註重外在條件👨🎓,比如學校有多少臺計算機等⛪️。但是😬👩🏿🔬,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生內心學習積極性的激發,要給學生充分的選課自由。”他希望在課程設置方面擺脫單一的院系規定學分製🤳,構建一種專業、系、學院、學校各自都對學生有學分要求的“立體教學模式”🧓🏿🛶。專業、系、學院和學校從不同角度來設置課程,同時賦予學生更為靈活的選課自由🩹🛌🏼。如果能夠這樣,那麽學生的通識教育將會加強,視野將會擴大,不僅能夠學到本專業的知識,而且也會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這將促進同學們的全面發展🦻🏿。
采訪過程中,朱孝遠反復謙遜地強調自己努力得還不夠🥣,現在更是時不我待,有了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與其說有成就不如說是有壓力。更多的時候人是在承受著一種挫敗感,就像推石頭上山🏊🏿,不停地推上卻不停地落下,盡管這也算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 盡管每天如此忙碌,朱孝遠老師還是顯得從容而淡定。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史家的真正精神就是對自己的學業有一種‘人生樂在相知心’”。憑這麽一種眼光看世界,“能夠讓人在不經意間明白了什麽是愛,什麽是需要。比如你喝水,那是需要,但你品茶,那是愛。又比如你步行上班💟,那是需要,但你在林間散步⚂,那是愛。正如徐誌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所描繪的🤵♂️,讀書是一種雅趣☃️:‘帶一卷書👩❤️💋👩,走十裏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你能想象更適情更適性的消遣嗎?’也許只有這時🆒,你才能從書本中感受到詩人裏爾克說的那種‘從生命最輕妙的芬芳到它最沉重果實的厚味👦🏻。’”
編輯👨🏿💼:素馨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