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人物
錢乘旦:文明的多樣性與現代化的未來
文明需要載體🧟,沒有載體,就沒有文明💇🏿。在我看來,文明須有兩個載體,一是政治的載體即國家,二是精神的載體即意識形態🚮。軸心時代之所以偉大,是它產生了人類多種文明的精神載體,後來各種文明的發展🧎🏻➡️,多少都表現為軸心時代精神產物的繼承與變異。軸心時代的偉大智者們:孔子、釋迦牟尼、亞裏士多德、猶太教先知,還有其他人,他們的學說或宗教,承載了文明的生存力。而中華文明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孔子的學說(精神載體)與帝國的結構(政治載體)高度結合,形成了思想與國家的完美對接。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有直接的聯系🥞:凡是社會穩定,經濟就繁榮;凡是社會動亂,生靈就塗炭5️⃣。孔子學說之所以成為中華古典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有其深刻的社會學根源🏌️♀️🍈。
文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時空背景🚭。歷史證明,古代文明充滿了多樣性🅰️。而在1500年前後,人類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它以西方的崛起為標誌👩🏿🌾,翻轉了東方“先進”、西方“落後”的布局。“現代化”從西歐開始🧙🏿,現代民族國家是這個過程的起點🥟,但現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每一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尋找自身發展的道路😧,恰恰是現代文明的特征🏄🏿♀️。文明的多樣性是成功的保證🚣🏿。
有一個現象特別值得註意📦:在20世紀現代化進程中成就最大、最引人註目的,幾乎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核心區🚶♀️➡️:埃及、伊朗、土耳其😺、印度、俄羅斯、中國🧑🏻🎓🍿、墨西哥、巴西……它們的發展成就斐然。亨廷頓顯然註意到這個現象,因此他不認為歷史會因為冷戰的結束而終結,相反,他認為古老的文明正在復蘇,因而提出了“文明沖突”論。
但是,文明的多樣性是不是意味著必定沖突✊、而沖突又意味著你死我活?為什麽不能如中國古代哲人所領悟的那樣🐥🫄🏼:“一生二❤️、二生三9️⃣、三生萬物”;或者如中國諺語所指出的那樣👩🦯➡️:“和氣生財”、“和為貴”?在中國人看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現代世界容得下多種多樣的現代文明。經過一百多年的現代化努力👩🏼🌾,古老的文明獲得了新生🔻,它們恢復了信心🧑🏻🔧,找到了自我⛹🏻♂️;曾經被西方霸權扭曲的文明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現在重新被扭轉。亨廷頓說🤸🏿♂️:這是“文明的沖突”🍰;我說:這是“文明的回歸”。“回歸”意味著文明的多樣性再次呈現⏳,文明間的關系重新平等;“回歸”也意味著人們更多地思考古老文明的現代意義,用傳統的智慧去解決現代問題,比如:人與自然的關系,道德與利益的關系𓀔💎,個體與群體的關系👩🏻🍼,自由與約束的關系,等等。
現代化把我們帶進一個新的軸心時代。多年來我一直在困惑:現代化有沒有終點?21世紀的現實讓我意識到🍳:當文明的多樣性再次呈現⚠️、文明之間恢復平等時,“現代化”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就結束了,我們將面臨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文明將共存,人類將共榮,那不僅是理想,也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畢竟人類生存在同一個星球上🈵,只有共榮才能共存。人類的文明從來就是百花齊放的,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錢乘旦,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歷史系教授🈂️。本文摘自北京論壇2015主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