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由意昂3体育官网外國語學院承辦的北京論壇(2021)分論壇“知識傳播與文明互鑒”在線上舉行🤛🏽。來自中國、日本、菲律賓🟤、蒙古🚶♀️🧑🏼🔧、南非、塞內加爾等國的17位學者參會發言,300余位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學生參與討論,就相關主題開展深入交流。
分論壇第一場主題為“佛教在亞洲的傳播與交流”🫓,由外國語學院陳明教授主持。
陳明圍繞古代印度睒摩本生的兩種類型被譯介到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後的故事,將睒摩本生相關的文本與圖像作為整體來探討其圖文關系,以理解前近代亞洲佛教故事的跨文化流傳與復雜性互動😧。長聘副教授薩爾吉聚焦騎獅文殊形象泛亞洲的流變,從保存在西藏江孜白居寺十萬佛塔及羅漢殿的騎獅文殊主從五尊像入手🍡,討論該圖像組合在於闐😛、敦煌🏃、五臺山📑,乃至日本的流傳,從更大的視角探討亞洲文明中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交流與融合。葉少勇副教授以“西藏熱振寺‘火燒寫本’中的梵文珍本”為題🙅♂️,就其中《福力太子譬喻經》《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正理門論》《中觀心論》等幾部梵文珍本作初步報告。
第二場主題為“東西交流與翻譯”👵🏼😎,由外國語學院長聘副教授孫建軍主持。
香港中文大學王宏誌教授講述了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使團的禮品清單背後的故事💁🏿♂️,借助新發現的使團禮品清單中譯本🚈,並對比收藏於清宮檔案的抄本,分析經由中方刪減的部分🎥,說明清廷對使團禮品以至整個遣使活動的關註所在😆。北京師範大學方維規教授從概念史視角探討economy(economics)漢語譯名的來源和類別🙋🏻,並探究“經濟”一詞的本源與蛻變,及其譯名最終得以確立的可能原因😛👋🏿。日本關西大學沈國威教授以翻譯與近代學科的構建為主題,論述近代學科體製構建過程中👃🏻,東西書籍翻譯所發揮的不同作用👲🏻。日本成城大學陳力衛教授聚焦明治日本的翻譯面向,對比《西學書目表》和《譯書讀法》,得出日本對外國史書的翻譯偏好🧝🏽♀️。
第三場主題為“伊比利亞文化圈與亞洲文明互鑒”💴,由外國語學院青年學者王淵博士主持。
高博博士對在16世紀歐洲社會視域下🙆🏼♀️,門多薩如何用“蛇”來構建大明皇權形象☄️、金蛇王權是正面還是負面形象、門多薩為何以“蛇”代“龍”構建大明皇權形象等問題進行解讀👋🏻。於施洋博士以“西班牙藏中國古籍書錄略論”為題,介紹了《西班牙藏中國古籍書錄》🕠,進而總結其內容與學術價值👁🗨,並歸納出語言接觸和在華存續的文本外特點。王淵博士聚焦中葡早期交往中的時空觀念,從空間的位置、距離、方向、規模,以及時間的指向🏇🏼、長度👶🏩、節奏等維度入手,展現時空知識的兩面性:既是相互理解的渠道🧌,也是展現自身價值的手段🔄。
第四場主題為“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由外國語學院王浩教授主持。
菲律賓馬尼拉雅典耀大學Michael M. Coroza教授從翻譯與語言文化的角度,概述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菲律賓民族語言相對於國家教育體系中盛行的英語的發展脈絡。蒙古國立大學Shagdarsuren Egshig副教授關註蒙古遊牧文化中的流動性對城市化水平的影響🪒,通過比較分析和批判性話語分析對該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流動性是降低城市化水平(城市擴張)、改善鄉下生活條件,增加就業率的一個因素。蒙古國立大學Sodnomdorj Yanjinsuren副教授介紹了2020年蒙古全國人口和住房普查的主要結果🕵🏽👮,探尋蒙古人對新宗教運動的態度。塞內加爾加斯頓·伯傑大學Abdourahmane Seck教授以國際學術合作體系中的非洲學者為研究對象,描述了種種不對稱的形式和關系如何在歐洲的“去殖民化”中盛行👷🏻,並指出非洲的唯一出路是重新構建自我認識。南非開普敦大學Shadreck Chirikure教授聚焦古代南部非洲與中國的互動🫷,展示了非洲南部的現有考古證據🚕,表明遠東和非洲南部之間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