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初心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天然地聯系在一起的🙅🏻♀️。
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高度濃縮和藝術載體。借助詩詞去解讀和分析毛澤東的初心,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
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從上下求索到徹底改變中國命運
毛澤東從學生時代開始,就誌存高遠,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策。在湖南一師就讀期間😵💫,毛澤東的人生格言是“立奇誌,交奇友,讀奇書,創奇事,做一個奇男子”。
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毛澤東是一個上下求索的熱血青年📭。1920年11月♻️,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創建湖南長沙共產主義小組,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地方組織⛹🏻。這標誌著毛澤東已經由一個愛國青年轉變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一個共產黨人🪭。
1921年初👱🏽♂️,毛澤東把與蔡和森等人創辦的進步團體新民學會的宗旨“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改為“改造中國與世界”🚑🎮。這不僅成為新民學會的宗旨🧎🏻♂️➡️,也是毛澤東畢生的追求🧚🏻。
當年毛澤東所面對的中國✏️,內憂外患。“五月七日🏧🧜🏻,民國奇恥”“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地主重重壓迫”“遍地哀鴻滿城血”“重慶有官皆墨吏”“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1925年秋☝🏿,毛澤東從長沙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之前🖊,重遊橘子洲頭,寫下豪情滿懷的《沁園春·長沙》🤘🏿。這是青年毛澤東的代表作,反映了寫詩時的復雜心情,但追溯的卻是求學期間的探索與實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誌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所評價的那樣:“年輕的毛澤東同誌👨🏿✈️,‘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
1927年初,毛澤東回到韶山考察農民運動。臨別時🎓,毛澤東鏗鏘有力地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了🧕🏽!”
為探尋“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正確道路,毛澤東初心不改,上下求索。用毛澤東的三個詩句,就能夠清晰地勾勒出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邏輯進程。
第一句是《沁園春·長沙》中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曾有自註:“在北伐以前,軍閥統治🌍,中國的命運究竟由哪一個階級做主🙎🏽♀️🏝?”中國革命的道路究竟該如何選擇,中國共產黨究竟應該采取什麽方式拯救中國💻,他還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仍然在苦苦地探索。
第二句詩出自1927年春寫的《菩薩蠻·黃鶴樓》:“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澤東後來在解釋“心潮”時寫道:“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毛澤東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引兵井岡🧑🏿💻,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中國革命的局面從此煥然一新🍏。
第三句詩是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以獨特方式對中國革命進行了既浪漫又貼切的詩化總結。中國革命沿著井岡山道路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歷史進程中,毛澤東經歷了從“問天”“比天”到“翻天”“換天”的具體過程⛳️。毛澤東詩詞當中,帶有“天”字的詩句很多。諸如“萬類霜天競自由”“人生易老天難老”“離天三尺三”“天高雲淡”“極目楚天舒”“天塹變通途”等。這些詩句當中“天”,要麽指與“地”相對的無邊蒼穹,要麽指自然界,其涵義與人們對“天”的通常解釋沒有太大差異👞。
然而🪒🤗,在毛澤東的思想觀念中👞,“天”反映著毛澤東的革命訴求🦶🏻。正如“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天”的含義顯然不是指自然意義上的天空。
——問天。“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盡管沒有出現“天”字,但“寥廓”二字分明指的就是“天”。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屈原的長詩《天問》。這是對於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的發問♑️,表現出毛澤東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大膽質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比天。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時,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路徑已經變得具體明確,義無反顧。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天”具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意味,似乎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在很多人看來🚶➡️,“天公”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統治階級和社會製度💫,而毛澤東偏偏不信邪,要與“天公”比試高低🤭𓀇。
——翻天。毛澤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最終目的,顯然不是與“天公”平起平坐🚀👩🏿⚖️,而是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到1949年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時,中國革命的勝局已定,毛澤東由衷感嘆:“天翻地覆慨而慷”。
——換天📂🎧。1959年毛澤東回到家鄉時,心中充滿無限感慨👨🏻✈️。“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誓言已經變成現實。新中國成立,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於闐”👩🏻🦼🔠,這是扭轉乾坤、改天換地的滄桑巨變。
從“喚起工農千百萬”到“六億神州盡舜堯”,從喚起民眾到一切依靠人民為了人民
在毛澤東的心靈世界中,“人民”居於崇高的地位🐰。在領導中國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歷史過程中,毛澤東之所以擁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是因為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看作是真正的英雄🔌,看作是生存之基、力量之源、勝利之本🙍🏽♂️。“中華兒女多奇誌”“六億神州盡舜堯”,這是毛澤東群眾觀點的詩意表達⛽️。因此🧑🏼🚀,毛澤東在註釋“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才會明確說明“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
“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革命戰爭目的在於重整山河,造福人民🪻,是為著人民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之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他放手發動群眾👨🏽🔬,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銅墻鐵壁👩🏻🍼,使敵人陷落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十萬工農下吉安”“百萬工農齊踴躍”“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毛澤東堅信人民群眾一旦覺醒並匯入中國革命的歷史潮流,將成為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毛澤東用如椽大筆塑造了人民群眾群體形象,熱情謳歌他們的革命精神和光輝事業。他們是正義的化身🏄🏽♀️,具有頑強的戰鬥意誌🆓。“六月天兵征腐惡”“要向瀟湘直進”“直下龍巖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長城非好漢”“萬水千山只等閑”“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宜將剩勇追窮寇”🪺。他們堅不可摧🙆🏼,所向披靡,能夠征服一切敵人。“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橫掃千軍如卷席”“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百萬雄師過大江”“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毛澤東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這不僅表現在他的政治活動中,也充分地體現在他的詩詞創作中。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寫道🧙♂️:“讀六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余江縣消滅了血吸蟲。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微風拂煦,旭日臨窗。遙望南天,欣然命筆👎🏽。”毛澤東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是毛澤東詩詞廣為傳頌👰🏼♀️、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從“管卻自家身與心”到“拒腐蝕,永不沾”,從自我修身變成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腹有詩書氣自華”。毛澤東詩詞深刻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和思想境界,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化精品🤢。它已經匯入到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奮進的精神動力,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毛澤東詩詞境界高尚、蘊涵豐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這裏僅粗略歸納幾個方面,以此來揭示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品格,即堅定不移的初心:
第一,深厚的愛國情懷。
毛澤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深深熱愛的祖國和人民。支撐他的最強大的精神力量,當屬蓄積於胸中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毛澤東吟詠祖國河山的詩作中👨🏿🎨🧑🔧,這種愛國情懷表現得既直接又生動。“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為江海客”🛁🧍🏻,他既樂山又樂水🧑🏻🦰。毛澤東筆下的山,儀態萬千🏇🏿、瑰偉雄奇。會昌山“顛連直接東溟”,昆侖山“橫空出世”,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井岡山“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毛澤東筆下的水🙅🏽,神奇曼妙、變幻無窮。他沉醉於“漫江碧透👳🏼♂️,百加爭流”的清純與活力,震撼於“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靜穆與凝重。他欣賞“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的自然雅趣,贊美“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的煙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氣壯山河的詩句,使人對偉大祖國油然而生敬意,為自已是中國人而深感自豪。
第二,深沉的憂患意識👩🏿🔬。
毛澤東始終憂慮著國家的命運、革命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憂患意識是毛澤東砥礪前行、不懈奮鬥的不竭動力📆。
居危思危的憂患意識🧑🏼🔧。1935年2月寫的《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在長征途中的第一首作品。遵義會議扭轉了毛澤東的人生境遇,攻打婁山關獲勝,但這兩件事還不足以迅速扭轉紅軍的危局,仍然處於危在旦夕的險境。這首作品顯得極其沉郁凝重🚶🏻♀️,因為毛澤東深知“萬裏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1949年4月,毛澤東寫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在為南京解放這一重大喜訊歡欣鼓舞的同時,毛澤東深知中國革命任重道遠,發出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號召☝🏿🚃。正因為有了這種“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精神,才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橫空出世和長治久安。
第三,勇敢的責任擔當。
勇於擔當,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價值追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中國共產黨是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在長征途中,毛澤東寫了《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寫道🔡:“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山,猶如一把鋒利無比的長劍刺破青天,然而自身卻完好無損。一旦天塌下來🤽,山會一柱擎天🌰。山,儼然就是共產黨人的人格化身,它之所以所向披靡🧖,正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天地之間山為峰👲🏻,山高人為峰👰🏽。當國家出現危亡👩🏻⚕️🦹🏼♂️,人民出現危難的時候©️,共產黨人總是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是民族的脊梁🚵♀️,是國家的棟梁,是人民的靠山。
第四,執著的理想信念。
毛澤東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堅貞不屈的共產黨人。中國革命面臨的總體形勢是敵強我弱,毛澤東性格剛毅,百折不撓,充滿必勝的信心。
在毛澤東詩詞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等詩句中🚣🏼♂️,都有一個字“直”🛌🏼⇨。這些詩句所描繪的具體軍事行動不同,但這個“直”字,卻具有共同的意味。那就是為了實現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初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勇往直前”“矢誌不移”🍀。
第五,頑強的奮鬥精神。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領袖們》一書中這樣寫道👒:“無論人們對毛有怎樣的看法,誰也否認不了他是一位戰鬥到最後一息的戰士🤷♂️。”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毛澤東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也是戰鬥的一生👈🏼✌🏿。他少年時代豪氣沖天,青年時期躊躇滿誌,壯年時期執著豪邁🧑🏿🎨,晚年時期壯心不已。他不畏艱險,愈挫愈勇,始終保持著昂揚的鬥誌和頑強的精神。“雪裏行軍情更迫”“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更喜岷山千裏雪”“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累”🤹,這些詩句,是毛澤東奮鬥人生的真實寫照👨🏿🏭🫲。
第六💆🏻,博大的天下情懷。
毛澤東不僅關註中國的前途👩🏼🚀,也關註世界的未來♖;他不僅關心中國人民的疾苦,也關心世界人民的悲歡。
毛澤東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在《念奴嬌·昆侖》一詞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毛澤東自註:“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毛澤東把大同思想發展到一個嶄新階段,表達了徹底消滅帝國主義👨🏼🎤,實現大同太平世界的堅定決心🤳🏽。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1963年8月1日,毛澤東為身居鬧市🏌️♀️、一塵不染的“南京路上好八連”寫詩《雜言詩·八連頌》👩🦯。這是毛澤東唯一一次為一個連隊專門賦詩: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麽?意誌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毛澤東對人民軍隊如何在和平時期永遠保持革命本色提出了明確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毛澤東也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永不變色指明了具體方向🍀。(文/汪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