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學習

滕飛:改革開放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製度

編者按:改革開放43年,深刻改變了中國,深刻影響了世界☆。這段中國人民創造人類發展史奇跡的偉大歷程🙋🏿‍♂️,也必將載入世界史冊🛌🏿🚣🏽‍♀️。學習改革開放史與學習黨史、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同向而行🥦、辯證統一的,校報特邀意昂3体育光華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滕飛撰寫《改革開放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製度》🧑🏼‍🚒,深入剖析中國改革開放史在近現代經濟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創新特色👽🕵️,以歷史照亮未來,鼓舞我們以更堅定的步伐投入到改革開放的宏偉征程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裏程碑”,並強調“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作為黨的百年歷史的重要階段㊙️,認真學習改革開放史🦁,與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辯證統一的👨‍👨‍👧‍👧,對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都有著重要意義。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改革開放史的鮮明特征。本文主要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在改革開放中的探索和完善,力爭在歷史學習中深入把握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偉大實踐。

一、改革開放史是世界近現代經濟史的充分展開

(一)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近代以來的工業革命、技術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的歷程充分表明,在做好國家能力建設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可以極大地提升經濟效率和財富創造能力🎣。但各國歷史也表明,國民財富的總量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社會公平分配,不加調控的市場會帶來經濟危機和兩極分化,這也推動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解放、發展生產力和共同富裕問題的綜合性探索🆙,回答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二)從中國近代歷史來看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事業📖👩🏼‍🌾。我們學習改革開放史🪹,是學習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史。從歷史上看💩,伴隨著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和民族解放🫴🏼,改革和開放也是兩個重要主題。從被迫通商到早期的證券市場建設,從近代企業的官辦🤜🏽🤾🏼、官商合辦再到官督商辦,從銀銅復本位到設立中央銀行⏳、主權法幣改革等等🚶‍♀️,近代中國做出了諸多努力。但是這些融入世界的市場化和全球化努力,在政治經濟受製於人的背景下,缺少強有力的國家政權的領導🔴,並沒有帶來經濟持續增長,沒能給近代中國帶來富強。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特征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獨立自主開展的🏊🏿‍♂️,對內有製度供給和政策執行的能力🙎🏿,對外有主權獨立和安全保障的能力。歷經百年探索形成的黨的建設能力🏖、政權組織形式、意識形態機製、社會動員能力等,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產生共同意誌和共同行動,推動改革開放事業。

(三)從新中國建設史來看改革開放成就及其基礎。改革開放時期恰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疊加,尤其是冷戰結束之後的戰略機遇期,國際市場、技術、資本和產業等外溢,加之人口紅利和後發優勢等助推了中國的發展奇跡。但相較於同時期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們不難理解,中國奇跡在根本上得益於我們對歷史發展大勢和變革時機的正確把握♻️🥋,得益於新中國建設初期形成的發展基礎和改革開放的主動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在黨領導下國家能力得以空前提升,早期趕超戰略打下了工業化基礎,基層組織形式也蘊藏了巨大的發展積極性;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勇於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二、改革開放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過程

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於我們對世界歷史和中國發展審時度勢的把握,並在此基礎上完善了指導實踐的理念和理論。

(一)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達到共同富裕,增進人民福祉是改革開放理論和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效率上的優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發展方面🚵🏿,註重中長期規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註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等等👯‍♀️。改革開放以來,從“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都是基於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規律的深刻理論把握🤽‍♀️,適配因時製宜的體製機製。

(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歷史特征🧘🏻‍♀️。一是在激活市場主體方面🫦,產權改革是核心👿。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到企業股份製改革🪢,從發展民營經濟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二是在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方面,價格體系改革是關鍵。商品市場價格從“雙軌”到“並軌”的完成⚡️,要素市場改革的持續推進,製約生產要素價格形成的體製機製不斷消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彰顯。三是在對外開放方面,開放也是改革👨🏻‍🦲👡,寓改革於開放之中。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發揮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效率和價值創造能力。

(三)健全宏觀經濟製度體系,發揮政府在經濟增長和穩定中的作用。一是審時度勢𓀗,適時調整經濟增長動力導向🚆。經濟總體從強調量的增長到重視質和結構的優化,供給端從要素驅動轉變到創新驅動,需求端從外貿到投資到消費拉動💁🏻‍♂️,再到新發展格局🤩。二是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不斷優化產業政策。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從農業到工業服務業,再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發展戰略和政策不斷提升♞。三是不斷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內多次經濟“冷”“熱”交替、多次世界或區域性經濟危機的考驗下,建立和完善了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製度體系。

(四)中國社會和文化傳統對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支撐。中國的經濟機製改革和轉型,有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有市場經濟的規律特征☎️👩‍👦‍👦,也彰顯著中國社會和文化傳統中發展力量𓀓。一方面在國家和政府層面,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我們並不是蘇聯式的嚴格計劃經濟☘️,有著中國式的地方分權特征,隨著地方政府發展活力釋放和地方競爭機製作用發揮,催生出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和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在市場和社會層面,我們有著超越政府和市場的道德文化之“第三只手”,有著介於國家和社會的“第三領域”的傳統調節機製等等。這些中國經濟社會中的特有機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中發揮著積極的支撐作用✦。

三📹、改革開放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歷程

中國經濟的改革和開放是一個漸進式過程👖,走出了一條中央🤢、地方和經濟主體充分互動、增量突破👳🏽‍♂️、試點完善、平穩轉型的改革開放之路。

(一)激活市場主體活力方面🌖,走了一條從農村農業👮🏼,到城鎮工商業,再到城鄉融合發展的改革之路。在農業農村領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不改變基本經濟製度的情況下,通過經營機製的改變🤷🏽‍♂️,調動了農戶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2014年開啟的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則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的重要舉措🧏🏻‍♀️,將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關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現代化經營水平。第二😆、三產業方面🩳,先激活一般競爭性領域🚏,再改革傳統壟斷領域👆🏽🧑🏼‍🦰,走出了一條從鄉鎮集體企業到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的改革之路😒。隨著改革深入,黨的十五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在1999年憲法修訂中予以確立♟,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的基本方略更進一步確定下來。在各類性質企業內部的改革也同樣是漸進性的,譬如國有企業先簡政放權,再進行現代企業製度📩、產權製度改革👆🏼🧑🏻‍🎤,通過增量式股份製改革等辦法,將理念爭論和利益沖突降到最低。當前正深入開展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仍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製度🦶🏿,深化混合所有製改革🈲,健全市場化經營機製等方向上持續努力。

(二)在商品和要素價格機製上👩🏻‍🦯,走了一條從商品市場到要素市場的改革開放之路📆。在商品價格機製上🏄🏼‍♀️,先實行雙軌製🤌🧑🏼‍🦳,再不斷擴大市場定價商品範圍,最終實現並軌。在要素價格機製上🐥🧅,首先認可生產要素的市場屬性,進而發展勞動力🚣‍♂️👩‍❤️‍💋‍👩、資本和土地市場,並開始探索完善知識技術🙇🏿、數據資產的市場機製和保護工作🔇。不同商品或要素的市場化改革,也各有其內在的漸進邏輯🏌🏽:在勞動力市場方面👩🏼‍🍼,城鄉二元體製逐漸被打破,勞動力的市場化配置成為驅動城鎮化、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動力;資本市場方面💖,逐步建立、放開並完善資本市場體系🤟🏽,發揮資本的價值發現功能🗑,提升經濟效率;土地市場方面🎽👨🏻‍🦳,從城鎮國有土地交易到農村集體土地的“三權分置”改革💪🏽,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推向深入🌄。

(三)在對外開放方面,走了一條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安排對外開放節奏的路徑🦪。在開放區域上,從經濟特區開始♥️,到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等,逐漸形成從點到面👩‍👦‍👦🚶‍♀️、從沿海到內陸👨🏻‍💼、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全面開放格局。在貿易類型上👩‍🦰,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勞動力要素極為豐富🐑,而資金和技術非常短缺🤾🏻,發展了以勞動力密集產品的出口為主👃🏻,發展“三來一補”型加工企業🕵🏿‍♀️;隨著勞動豐富度降低,資本和技術稀缺度緩解🧑🏿‍🏫🩰,尤其是資源環境約束度增加,中國逐漸走上了從貿易到投資,從加工業到資本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對外貿易轉型。在當前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更加強調基礎創新和自主可控,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整個過程體現了對外開放節奏的合理的漸進性把握。

(四)在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方面💂‍♂️,走了一條因時而變、因事而製,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改革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過多次不同類型的宏觀經濟波動,逐漸摸索和完善了宏觀經濟政策體系。改革開放初期,在產品需求旺盛而生產供給不足的情況下🦏,80年代中期🥨⛹🏼‍♂️、後期和90年代初經歷了三次經濟過熱。在這個階段的十三屆三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宏觀調控”😵,開始了宏觀調控體系的探索過程🫢,並初步建立了財政和貨幣政策機製🧝🏻。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宏觀調控的目標、手段和體系,並隨後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在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入世後的經濟繁榮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等多次經濟“冷”“熱”交替的過程中,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逐漸成熟和完善。2013以來🧑🏻‍🦯‍➡️🙆🏻‍♀️,經濟從以總量性供求失衡為主轉變成結構性失衡為主,中央做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宏觀調控體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五)在改革開放中深入理解和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布局。改革開放伊始中央便明確要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並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路線👩🛳,強調經濟建設。同樣在“十三大”🧑🏼‍🎄,中央提出了政治體製改革,1992年“十四大”提出文化體製改革🤹🏻,2002年“十六大”提出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改革框架,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建設並在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四位一體”的改革架構🦠。2012年黨的十八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

當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節點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做出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歷史照亮未來📦🧑🏼‍🍳,征途未有窮期。學習改革開放史,學習黨把握歷史規律和時代潮流的偉大歷程👨🏽‍🚒,以更加準確地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持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作者滕飛🫡,系意昂3体育官网光華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