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黨創造偉大歷史,偉大歷史光照偉大征程。為進一步學深學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築牢精神之基🌵,厚植愛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深刻銘記黨的百年奮鬥歷程,悉心領悟延安精神的政治內涵🛡,貫通歷史與現實,奮進當下和未來,2021年7月4日至8日,意昂3体育官网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以“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為主題,組織學院25名2020級本科生赴延安開展為期5天的思政實踐課程😷。本次課程由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團委副書記劉心怡擔任任課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石文斌、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生範佳、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本科生趙軒擔任助教。
回首初心歲月,體悟使命擔當
當我們翻開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畫卷👨🏼🚒,延安,這座坐落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古老而鮮活的城市𓀅,正因其在百年黨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顯得愈發光彩奪目。7月4日💅🏻,師生先後前往梁家河村🚣🏿♀️、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革命舊址參觀學習🕥👊🏻,學習革命前輩的光輝事跡🧑🍳,體會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提升思想認識👩🏿🦱,堅定理想信念。在梁家河村🦁,同學們重走初心之路🪕,重溫初心力量,參觀習近平總書記曾經上山下鄉、紮根群眾的地方,親身感受總書記帶領群眾謀發展、謀復興的奮鬥歷程。曾經的陜北💂🏿,土地貧瘠,不易開發,百姓生活困難。正是在這樣艱苦樸素的環境中🧔🏿♀️,總書記仍保持著對學習的執著和服務群眾的熱情🏓。他常常點著煤油燈看書到深夜👺,廣泛涉獵各類人文、哲學、社會科學書籍……梁家河第二窯洞中保留著陜北第一口沼氣池🧑🏿🍼,是當年總書記從《人民日報》上了解到四川沼氣系統的成功安裝,自費前去學習沼氣技術,為梁家河帶來了高效簡便的照明和生火途徑🗻🚶♀️。總書記的治國理念中🚃,始終如一貫穿著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這裏得到深刻印證🦻🏼。
參觀梁家河村史館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師生們深入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和陜北生活戰鬥,並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偉大勝利的光榮歷程。在波瀾壯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黨遭受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嚴重挫折,經過偉大的長征🛺,終於在延安革命根據地迎來嶄新的篇章。13年間🐋,延安革命根據地見證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見證了抗大的蓬勃發展🧚🏼♀️,見證了抗日敵後根據地的強大力量,見證了毛澤東思想的智慧火花,見證了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卓絕的奮鬥史……一件件歷史文物靜靜陳列在展館中,相隔久遠的時空🏌️♀️,仍然昭示著薪火相傳的革命精神財富☂️。
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
紅色信仰永續,英烈浩氣長存
延安城西北方向約5公裏,楊家嶺革命舊址𓀈,中央大禮堂巍然矗立。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這裏受到精神上的洗禮。7月5日上午🎮👱🏼♂️,實踐團全體師生來到這裏參觀學習👂🏽💜。中央大禮堂是專門為召開七大而建,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禮堂內部保留了中共七大召開時的情景5️⃣🎃;同學們還參觀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誌的舊居,感受老一輩革命家奮鬥的風采。
全體師生瞻仰了“四·八”烈士陵園,這裏安葬著王若飛同誌、葉挺同誌等13位“四·八”烈士以及張思德同誌等一些在延安犧牲的烈士。實踐團師生瞻仰“四·八”烈士紀念碑🏇🏽,舉行敬獻花籃儀式,表達對革命先烈崇高的敬意🫨。講解員為師生一一介紹每位烈士的生平事跡🔪。
瞻仰“四八”烈士紀念碑並敬獻花籃
延安時期是百年黨史教科書中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篇章之一🥡,歷史選擇了延安🫄🏽,延安也因哺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而成為永遠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奮勇前行的紅色燈塔。實踐團師生在東方紅大劇院觀看大型紅色情景秀《延安𓀓,延安》😴,演出以一個老戰士的回憶為線索,重溫了延安歷史上的動人篇章,革命先烈們用生命護衛黨旗的場景令人感動。
在棗園革命舊址,全體師生參觀了中央禮堂和領導人的舊居,以及張思德烈士紀念廣場🧗🏻♀️🤵🏻。作為通訊員,張思德同誌認真刻苦👩🏿🦲、努力工作,為送情報,雙腳血肉模糊,情報卻平整無損🆗;作為警務員🚤,他不懼風雨,無論春夏秋冬,堅持站在最艱苦的哨位🧏🏻♂️;作為一名戰士,當山體崩塌的時候,他推開戰友,給戰友以生的希望🕶,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𓀌👩❤️👨。師生認真聆聽授課教師關於張思德故事和張思德精神的講座🫴🏼,集體朗誦文章《為人民服務》,在朗讀中重溫、傳承張思德精神。
參觀張思德烈士紀念廣場
參觀寶塔山頂
當晚,實踐團師生在駐地舉辦“弘揚延安精神,激勵奮鬥之誌”主題團日活動。同學們就《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一書中總書記“行勝於言的優良作風、以身作則的領袖氣概、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信仰👖、勤學好問的求學精神”等品質展開討論。同學們表示,應當發自內心🚒,主動為他人、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楊淳賀同學分享了自己看到總書記辦供銷社、鐵業社情況時的感想,認為習近平總書記一絲不苟為人民服務的熱情讓人感佩,同時懂得充分利用自身知識,節約農村勞動力,事半功倍。陳昌寧同學認為,總書記超越時代的思想與覺悟,得益於其讀書之廣和當幹部時的開拓精神、實幹精神。同學們還積極分享了近期的感受與思考。同樣來自革命老區的黃誌成同學表示😧,他無比敬佩黨的領導人敢於為新中國摸索道路的精神;宋瑞同學表示,他對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了進一步深入的理解⚒,他期待自己能夠在未來為共產主義事業和人民貢獻力量🏨。彭雪洋同學表達了自己對黨🙌🏽🧸、對毛主席深深的敬仰之情,在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中,她對信仰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感受🤹🏽♂️。周楊凱同學闡述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性🫴🏽。
主題團日中同學們踴躍發言
探尋黃陵歷史,尋根炎黃情結
黃陵地處黃河中遊的黃土高原‼️,位於延安市南端,因“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聞名遐邇。黃帝陵建在橋山之巔,不僅是炎黃子孫拜謁軒轅黃帝的民族聖地和精神家園,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視察時曾說過:“對歷史文化,要註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7月6日,實踐團抵達延安市黃陵縣進行為期兩天的實踐🍙。在黃帝陵,從黃帝歷史研究專家的講述中,同學們了解到中華民族的祖先是如何運用創造精神,團結精神🤹♀️,奮鬥精神與自然條件相抗爭,又是如何在與異族的戰鬥中頑強拼搏,取得勝利。黃帝陵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如今已擁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作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黃帝陵,正在為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其背後承載的深厚歷史積澱和文化需要同學們去學習、去思考🧞。
下午🚶🏻♀️➡️,思政實踐團來到中華始祖堂進行參觀學習。實踐團觀看了影片《黃帝》,該紀錄片由《出世》《北融》《南合》《治世》《布道》《永生》六部分組成,共同展現了人文始祖黃帝的歷史篇章🫸🏽。講解員帶領實踐團師生分別參觀了圍繞“黃帝文化”和“黃陵文化”兩大展陳主題的七個文化展廳,展廳中也對紀錄片的六個部分做了更全面的體現,包括當時的發明創造、文物特征等。展廳全景式深入展現了在黃帝時代,中華文明誕生之時的情形,並在五千年文明的追述回望中💨,刻畫出那些影響後世和諧思想的智慧先驅。實踐團成員徜徉在展館恢宏的畫面與豐富的史料裏,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深入了解黃帝傳說、黃帝時代、黃帝功績⌛️、黃帝崇拜、黃帝祭祀以及守陵護陵🖇、頌陵藝術等內容。在講解員生動的講解中,同學們對黃帝時代的人文特征🤚、發展狀況、文化特色等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走入城鎮鄉野🕘,感受時代脈搏
在黃陵縣,實踐團師生來到黃陵煤礦集團有限公司,了解當地礦業的發展。如今的黃陵煤礦已不再是我們想象中的傳統礦業——礦井中是一隊隊工人👮🏿♀️👩🏼🚒,與地面聯系困難,危機四伏……現在💳,井下機器人進行主要的開采工作👨🏻⚕️,人工僅作為輔助;智能防爆手機搭載APP,不僅使地面與井下聯系通暢,還能指導工人完成正確的操作流程👮🏼;AI+NOSA的智能化管控實現對井下數據的實時監控報警,以及對井下人員的智能安全檢查和報警。這些都在加強安全生產的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
參觀黃陵煤礦集團有限公司
在黃陵縣阿黨村,同學們近距離了解新農村的嶄新面貌。過去🥻,村民們或是居住在老式窯洞,或是居住在普通平房,並且地勢較低,經常遇到內澇等情況,人居條件差👬🏻。如今,村民們住在統一建造的一層或二層現代化房屋中,也有自己的田地可以打理,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目前⚆,針對農忙時節勞動力短缺問題,村裏已開始試點公司集中外包,計劃投入大型器械提高生產效率等措施,全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同學們到村民家中了解民居及日常生活情況
師生來到黃陵縣人口最多的北村🧚🏼♀️,村民們表演了當地有名的抬鼓和劃旱船,熱情地歡迎實踐團師生。在黃陵面花工作室🩰,屋中擺滿了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面花製品,在白鳳先剪紙工作室,工藝人是一位黨員奶奶,她熱情地為師生講解著一幅幅剪紙的創作靈感,這裏的每幅剪紙都是未經打稿直接在紙上剪出的,同學們不僅感受到工藝的精湛與創作的熱忱,還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奶奶作為一名老黨員🧏🏽♀️,對黨和國家熱烈、赤誠的愛。
參訪白鳳先剪紙工作室
在億豐陽光玫瑰葡萄園,現代化的大棚、滴灌技術和優質的葡萄品種讓師生目不暇接。同學們了解到果農致富的另一種方式,即通過創立自己的品牌⚜️,對標高端市場,以此提高收益。
師生參觀了姜林溝村的蘋果地改造示範園。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上整齊栽滿蘋果樹的幼苗。它們之間的間距固定、整齊劃一,管理人員告訴大家,這種科學的種植方式,可以使每畝地的蘋果產量高達5000斤🏄🏼。工作人員還耐心解答同學們的各種提問,師生們了解到關於蘋果園管理與經營方面的許多知識✌🏿。
感受創業精神,庚續紅色血脈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南泥灣,這個響亮的名字,承載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7月8日,思政實踐團師生來到位於延安市區南部的南泥灣鎮。在南泥灣鎮的黨徽廣場🧕🧑🏼🚒,這裏有高達13米、世界上最大的黨徽👨🏽🎨,黨徽上有用德文寫就的共產黨宣言。在巨大的黨徽下,實踐團師生認真聆聽講解員講述359旅開發南泥灣的事跡和南泥灣精神的內涵。在延安受圍剿糧食短缺的困境下,毛主席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359旅的士兵們不畏艱苦,活生生地將“爛泥灣”改造成美好的“塞上江南”。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解下,同學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以及勇於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的南泥灣精神⚱️。
參觀黨旗廣場
聆聽南泥灣精神主題現場課
在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參觀,師生們更加全面和細致地了解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在大生產運動中🍛,359旅不僅肩負著墾荒種地的重擔🎇➔,還承擔著守衛延安南大門的軍事任務,“一把鋤頭一把槍”是當時359旅士兵生活的真實寫照。這樣艱難的時局反而激發出軍民極大的勞動熱情♗,湧現出以郝樹才為代表的一批勞動英雄。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師生了解到🦞,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由農業生產而始,卻不止於此🪼➔。為了保障軍隊士兵及延安黨中央的肉類供應🍣🧑🏼🎤,士兵們大力發展畜牧業,造就了“牛羊遍地”的繁榮景象。在這些基礎上,廣大軍民艱苦奮鬥,進一步發展紡織、印刷、商貿等產業👼🏻,構建出全面蓬勃發展的產業體系🔲,南泥灣經濟水平實現全方位的飛躍。
參觀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
在北京知青博物館⚽️,師生們學習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28,000余名北京知青奔赴延安插隊幫助發展的歷史𓀃。博物館中陳列著豐富的照片、雕塑及歷史文物💇🏼♂️,作為珍貴的歷史碎片,拼湊出那個年代北京知青與延安人民心連心、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的崢嶸歲月🙇🏼♀️。北京知青們放棄京城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延安,並秉持著不怕苦不怕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信仰👰🏿♀️,帶領延安人民生產發展👡,與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系。在講解員的帶領與講解下👨🏼🎤,同學們重溫那段艱辛的歲月,感受到知青與人民之間的血肉深情與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同時對黨深入基層🧚🏽、紮根人民有了更深的認識。
延安站站前廣場
晚上,實踐團從延安站踏上返京的路程,正式結束為期五天的延安思政實踐課程。群山環抱的延安站前,延河潺潺,街道川流,站前廣場上熱鬧的秧歌引得眾人圍觀👵🏼。這樣的景象似乎告訴我們,在這片洇染著歷史濃墨重彩的土地上,新時代的中國人民無時無刻不熱愛著👩🏼✈️、享受著、創造著幸福生活🈺,擁有著無限希望的我們🎟,為有機會投身於這浩蕩潮流而感到幸福♞🙅🏼♀️。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麽出發🙆🏼♂️。”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通過本次實踐課程🐪🙅,地空青年必將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誌、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用延安精神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信心和動力💲💪🏽,讓青春在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附部分學生感言:
這次延安之行中使我收獲最大的環節是進村入戶的環節,因為在這裏我看到了基層工作者的面貌和工作縮影🦷𓀔。基層幹部的工作最根本的不是寫文件開大會,而是走街串戶、田間地頭。縣鄉鎮領導西裝革履地在新鋪的水泥路上奔波🉑☆,村支書或是領著技術員踏遍新建蘋果園的每一寸土地🔓,或是領著我們興沖沖地介紹村裏的新變化——精力和情感都放在了自己直接服務的群眾身上🎾🧜🏻♂️。我問自己🧝🏼♀️,如果將來的工作是這種情景,我會是怎樣的態度和心境呢?我相信那樣的自己是光榮的、自豪的🍸🗣,因為我選擇的工作👨🏽🌾,終於對他人有著最直接、最有價值的貢獻了。
——李之謙
深入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插隊梁家河的經歷後,我理解了“群眾基礎”四個字的深刻內涵。如何獲取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呢?唯有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打下群眾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從“入鄉隨俗”開始做起,帶領梁家河的村民改善生存條件。在群眾工作中🐂,辦實事與群眾基礎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可以形成良性循環🫦,在交流中與群眾建立聯系,在實幹中加深群眾情誼❄️,良好的群眾基礎又能促進工作的開展,這才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寶貴力量源泉⏯。
——傅世豪
這次延安之行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黃帝陵✢。在尋根溯源的過程中🫶🏼👨🏿🔧,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同根同源,黃帝這一偉大文化標識在新時代下才顯得更為重要。團結人民🧑🏻🦯、引領潮流👋🏿,這是我從黃帝陵一行中所感受到的力量🧑。
——羅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