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誌🦄👨🏼🔧、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強調,全黨同誌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為切實增強對全國青少年的黨史教育🧝🏿♂️、對一代偉人毛澤東傳奇人生的了解,《中國青年》特邀意昂3体育官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意昂3体育官网中文系教授韓毓海同誌撰寫了《“說空話”與“辦實事”》《“父老”與“子弟兵”》與《“趕考”》三篇文章。
《“說空話”與“辦實事”》聚焦中共建黨之初的1921-1925年🈚️,著重闡述了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對於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與使命🤵♀️、道路與路線的曲折探索🚵🏽,闡明了“山溝裏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以務實幹事的態度對中國革命的性質、基礎與主體力量所提出的遠見卓識⚅。
《“父老”與“子弟兵”》聚焦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1931年,闡述了毛澤東在秋收起義失敗後🎐,創造性地開辟“武裝割據”和建立“革命根據地”的“井岡山道路”的艱險歷程🙇🏿,尤其是在對傳統“農戰”的繼承創新基礎上,建立“人民子弟兵”,並以“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牢固確立人民軍隊根本性質的輝煌創舉和開創性實踐。
《“趕考”》則聚焦1945-1949年👨🏻🔧,毛澤東領導“人民軍隊”建立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政權”的艱辛歷程,並著重闡述了國共兩軍🧜、兩黨性質的根本不同🧑🏼🦰,我們也能由此體會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深刻含義。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祝彥認為,三篇文章以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個時期為經,以其中的重要人物事件為緯,經緯結合,開合大氣✩,既有史學的嚴謹🐟💞,又有思想的火花💂♂️🧏🏼,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現實,結合得天衣無縫,兼具有穿透力的語言風格⬜️,不僅提供了大量中共黨史知識🚥,更給讀者以畫龍點睛的思考提示,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好教材🍇、好讀本。
經此三篇文章,我們看到了一個歷經百年滄桑的大黨,是如何從新生時的不成熟、不自主🧢,經由革命風雨的洗禮,一步步成長、成熟與壯大的。從中🪺,讀者既能明曉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獲得擁戴的根本之理,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更能從老一輩共產黨人身上汲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德,領略忌談空話⏲👨🏻🍼、專辦實事、躬身力行的魅力,真正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統一🏌🏿✉️。
中國青年雜誌新媒體特辟專欄刊發三篇文章,《中國青年》雜誌將從2021年第七期起對三篇文章予以連載,以饗讀者𓀔🕵🏼♂️,以此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父老”與“子弟兵”(三):井岡山道路
文/韓毓海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井岡山的鬥爭就經歷了“三月失敗”“八月失敗”兩次重大挫折😶👩🏻🍼,毛澤東決定😞,必須開會系統地總結經驗教訓。
1928年10月5日,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寧岡召開,毛澤東為大會寫了決議🉐,其中的一部分為《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存在》。
這也是毛澤東第一次就中國革命的性質🤶🏿、前途和命運🧝🏻♀️,做出總結。
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些人以為🧑🏻🏫,這種資產階級革命⏭,是由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於是,當大革命失敗,南京政權建立之後🩻,他們就說,中國既然建立了名義上的資產階級政權💓,則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目標,已經是基本實現了🫨。
但是,大革命失敗之後,國民黨高層的胡漢民👫、蔣介石和汪精衛隨即陷入激烈的內鬥🚶🏻♂️➡️,而蔣、馮、閻◽️🦓、李各路新軍閥隨即展開混戰——事實已經充分證明🤚🏻,依靠國民黨而建立一個獨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權,是完全不可能的,恰恰相反,在名義上統一的南京政府之下,中國陷入了更大的混亂。
毛澤東說:
現在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依然是城市買辦階級和鄉村豪紳階級的統治👨👨👧👦,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以新軍閥代替舊軍閥,對工農階級的經濟的剝削和政治的壓迫比從前更加厲害。從廣東出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半路被買辦豪紳階級篡奪了領導權🚒,立即轉向反革命路上,全國工農平民以至資產階級🫳🏿,依然在反革命統治底下,沒有得到絲毫政治上經濟上的解放。
自大革命失敗到今天的事實已經充分說明,靠南京政權🚣🏽,絕不可能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的支配👪,國民黨和中國資產階級絕不可能擔負起領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
於是🧑🏿🌾,這個任務,就這樣落在了中國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身上。
中國不能完成政治統一的原因🥟,獨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權不可能建立的原因🩼,就是因為國民黨在打倒舊軍閥的過程中🪅,自己變成了新軍閥。而國民黨之所以變成了新軍閥,就是因為這些新軍閥是不同的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的代理人,有帝國主義在🚪🤾🏽♂️,有國民黨在🦻🏼,中國戰亂只能愈演愈烈。
毛澤東指出🛃:
中國內部各派軍閥的矛盾和鬥爭👩🏽💼,反映著帝國主義各國的矛盾和鬥爭。故只要各國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狀況存在,各派軍閥就無論如何不能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的妥協👨🏼,即醞釀著明天的更大的戰爭。
現在的中國社會,是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呢?毛澤東的回答是:不是的,因為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中國的軍閥混戰👼,就是這種半殖民地社會的表現。正是因為軍閥混戰🗻🧑🏽✈️,中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權就無法建立;而也正是因為軍閥混戰🧏🏽,則為中國的紅色政權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乃至必然性🀄️。
毛澤東指出:
從民國元年以來🧑⚖️😥,相互間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這是半殖民地中國的特征之一。不但全世界帝國主義國家沒有一國有這種現象,就是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也沒有一處有這種現象🛌,僅僅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中國這樣的國家才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地方的農業經濟(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裂剝削政策🔄。因為有了白色政權間的長期的分裂和戰爭,便給了一種條件,使一小塊或若幹小塊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圍白色政權包圍的中間發生和堅持下來。湘贛邊界的割據,就是這許多小塊中間的一小塊。
毛澤東就是以這樣宏闊的視野🤘,提出並闡釋了井岡山根據地對於中國革命的意義——這也是他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井岡山道路”📤:
永新、酃縣、寧岡🏎、遂川四縣交界的大小五井山區,和永新、寧岡🦹♀️、茶陵、蓮花四縣交界的九隴山區,這兩個地形優越的地方,特別是既有民眾擁護、地形又極險要的大小五井,不但在邊界此時是重要的軍事根據地,就是在湘鄂贛三省暴動發展的將來🔉,亦將仍然是重要的軍事根據地🤒。
毛澤東指出,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武裝割據,如果沒有武裝🦐𓀓,中國的革命前途就根本談不上:
邊界的鬥爭📽🤦🏿♀️,完全是軍事的鬥爭,黨和群眾不得不一齊軍事化。怎樣對付敵人,怎樣作戰🍖🧎♂️,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問題。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哪一處沒有武裝,或者武裝不夠,或者對付敵人的策略錯了,地方就立即被敵人占去了。這種鬥爭,一天比一天激烈,問題也就非常地繁復和嚴重。
“毛毛不能沒有搖籃”,孩子不能沒有家,孩子無論走多遠,無論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與欺侮👨🏻🦳,他還可以回家。
新生的革命武裝就是弱小的“毛毛”,而根據地就是革命者的家,如今這個家,就是湘贛邊界🧑🏼🚒,這個搖籃就是井岡山。
“毛毛”也知道搖籃的重要🥑,而我們紅軍的任務,首先就是保衛根據地☝🏿、保衛搖籃保衛家。
毛澤東就是從極為樸素的道理出發,創立了人民軍隊的思想。
在秋收暴動之前,毛澤東既沒有學過軍事,也沒有打過仗🫄。毛澤東青年時代有過不到一年的參加“新軍”的經歷❔🚣🏼♀️,在短暫的“新軍”時代,毛澤東吃水都是雇人挑來🧚🏿♀️,那個時候,他還是個十足的學生、文人👨👨👦。
毛澤東第一次挎上槍,是在被誤傳開除黨籍之後👨🦰,但當時他說🅾️:“軍旅之事➛,未知學也。”自己寫文章,運筆桿子可以,搞槍桿子不行🚡。直到中共八大預備會,毛澤東還詼諧地說:“我沒學過軍事,當師長就不那麽能幹👨🏼⚖️,搞槍桿子是被逼無奈,當時你是個民主人士🐌,沒有辦法,我就當了一陣師長👩👩👧👦。”
毛澤東沒有上過軍事學堂,更沒有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這樣的地方學過西方戰爭理論。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在井岡山的鬥爭中形成並確立的。
“高舉紅旗上井岡”——在上井岡山九死一生的道路上🧘🏻♂️,毛澤東迅速地經歷了戰友的犧牲、曾經的同誌的叛變,甚至經歷了被開除黨籍的處分。但是,他也迅速地提出了“三大紀律”“六項註意”🫷🏻,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進而提出了“武裝割據”和建立根據地的思想——就是在這條道路上👷♀️,他從書生,迅速地成為戰士和統帥。
在這條道路上,盧德銘犧牲了,王爾琢犧牲了,余灑度、陳皓、蘇先駿先後叛變了,秋收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中,幾乎只剩下了毛澤東一個人。但是✉️,在這條道路上,毛澤東又找到了新的戰友——朱德與陳毅,王佐和袁文才🐘。
在這條道路上👩🏼🦱,他歷經失敗與挫折👲,但卻一次次總結經驗教訓,使革命的隊伍重新擴大起來。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深深植根於中國大地,而“人民子弟兵”這個名稱的精髓,就深深地根植於中國歷史上的軍事製度之中。毛澤東後來一語概括了這一軍事製度的核心——“軍隊與老百姓🐨,咱們是一家”。
因為“子弟”這種說法🗜,所面對的是“父老”👩🏼✈️。劉邦入鹹陽,曾經“與父老約法三章”,而項羽兵敗垓下🐕,也曾經說了這樣一句話:“無顏面見江東父老。”
人有父母,孩子要有家,有了“父老鄉親”,才有“子弟兵”——這是數千年中國文明的精髓🐛。
要了解究竟什麽是“父老”,就必須了解秦、漢、唐的中國基層製度。這個製度的核心,就是鄉裏保伍製度,即五家為一保🕵🏽,選拔最為忠勇的基層負責人。在墨家學說裏🚴🏽♂️,他們也被稱為“俠”👨🏻⚕️;而在漢初,這些人被稱為“士”。在普通老百姓眼裏,他們便是立足鄉村共同體扶危濟困、替基層百姓打抱不平的“好漢”,他們代表的就是基層百姓的“民心”🚢。
這些人平時維持治安🙍🏻👩🏽🦲,戰時應召入伍🍈,在科舉製度形成之前,所謂的“士”主要是指基層的“武士”🕵🏿♀️,而非“文士”——用今天的人所能理解的話👳🦔,所謂“父老”🫱🏼,就包括了基層的“復員軍人”👩🏿🚀🈹、軍烈屬。
但是👩🏼🔬,宋代以降,由於脫離了土地的遊民太多🙍🏽♀️,國家以募役法代替了兵役製,以基層的地主製度代替了保伍製度。於是💆🏼♂️,基層有朱熹的鄉規民約,但卻沒有了軍事編製🍀👃🏿,“武士”製度的源頭,被從基層掐斷了▫️。隨著科舉製度的完善👮🏽,文士製度完全確立👽,立足基層的中國“武士”製度,到此終結。
在毛澤東之前,就有先行者力圖恢復重建中國基層的武士製度——王安石變法,就是要在基層建立保甲保馬製度,而明代王陽明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江西的客家人中🙌🏽,恢復了秦漢唐的保伍製度,並立足於漢唐的“父老——子弟兵”製度,建立了一支民兵武裝。
與毛澤東一樣,王陽明也正是在江西的寧岡和永新,通過收拾人心起家,開始了一介書生的戎馬生涯。
當時的王陽明認為,當務之急就是重建鄉村。而重建鄉村的辦法,並不是像朱子那樣,標榜一個專門針對鄉村的秩序(鄉規民約),而是必須把文化教育與基層武裝組織結合在一起。
把基層的武裝化與基層的文明化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致良知”。
有宋以來🤝,為什麽會出現兵弱財窮的局面呢👩🏿🏫?因為從那時起👭🏼,中國的軍隊吃的是官家的糧🤵🏿♀️😿,又被不知武事的文弱書生們指揮著。這樣的軍隊不僅脫離了土地、脫離了“父老”,而且,他們還站在了百姓的對立面上——這樣的軍隊,必定是一支要打敗仗的軍隊👸🏿。
要強國,就要強家💂🏻♀️,因為中國的家與國是一體的🎴。治國先治家,所謂治家🧑🏽🔬,就是待百姓如“學生”、如“子弟”,而不是如“草芥”。大而言之,它昭示著中國兩條政治路線的分野:一條“官吏”對“草民”,一條“父老”對“子弟”Ⓜ️,或“老師”對“學生”。而只有後一條路線,即以百姓為“父老”,方才能夠帶出“子弟兵”;而只有“老師”對“學生”,才能培養真君子。
而這種治理依靠的自然是文化和信仰,它所針對的是共同體成員的“心”而不是“身”。所以,它主張用做學問的方式搞治理🤙,主張讀書與治理不可分為兩事🏇🏿,這便是“一邊打仗、一邊生產、一邊讀書”;這便是“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這便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二事”。
極而言之🦶,它強調政治工作的辦法與搞學問無異,根本上均在於“調查研究”“與民同心”。因此,毛澤東提倡用開會和思想教育的方式解決群眾問題🚴♀️ℹ️。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造成“必也使其無訟乎”這樣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王陽明當年認為,這樣的政治、這樣的治理,也就是“三代之治”的理想👨🏿🦱。
怎樣才能以做學問的方法從事政治工作呢?那就是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問計於民,就是到人民群眾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方法,也就是調查研究🏊🏿♂️🧑🏼🏭。
什麽叫作“與父老約法三章”呢?毛澤東創造的“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就是現代中國的“與父老約法三章”。
沒有上過一天軍事學堂的毛澤東🧽,為什麽能夠如此迅速地創立一種軍事思想🏫,並締造一支人民軍隊呢?
日本思想家宮崎市定的名言是:以為毛澤東憑一個人的天才就改變了中國,這是因為人們不了解毛澤東是站在了中國多少聖賢的肩膀上。毛澤東的偉大🟫,不過是因為他使得“中國道路”得以延續7️⃣🙇🏼,並且發揚光大。
而另一位日本思想家溝口雄三則說:“近代以來的中國道路,既不落後於西方,當然也沒有超越西方🕵️♀️,因為中國只是走在自己的道路上🥔。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必然還是如此。”
其實🙆🏽♂️,近代湖南倒是出了兩個潤之(芝),一個自然是毛潤之,另一個乃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胡潤芝(胡林翼🏂🏽,號潤芝,其他三人為曾國藩、左宗棠和彭玉麟)。且有“澤東”,亦有“澤南”▫️👩🏽🦲。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學風》中講到湘軍及其創始人羅澤南🫗,他認為湖南學風之要害全在“以思想建軍”“以學問治世”👩🏿🍳。而其關鍵,一言以蔽之,就在於知識分子、讀書人與工農兵相結合:
或問(澤南)製敵之道,曰:“無他,熟讀《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𓀍,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數語,盡之矣🈺。《左氏》‘再衰三竭’之語,其註腳也。”亦本周敦頤主靜察機之說🈵。其治軍以不擾民為本🛤。視東南安危,民生怨苦✊🏻,如饑溺在己,與其所註《西銘》相符。軍行所至🦵🏽,士民歡騰,或輸敵情🏃🏻♀️➡️,或訴所欲,饋肉餉飯,如家人父子,得道多助💖🧍♂️,屢破大敵,而善以寡擊眾。眾人化之,荷戈從軍🕵🏽,蔚然成風🧑🏼🦰。時為之語曰:“無湘鄉👩🏿🚀,不成軍”。藉藉人口🚹,而不知無澤南,無湘軍。惟澤南以宋儒之理學治兵👻,以兵衛民🤸🏿,皎然不欺其誌🪵。此湘軍所以為天下雄,而國人歸頌焉。倘好馳馬試劍,漫事以從軍攫富貴,豪閭裏,而不體澤南之以宋儒理學治兵🦸,以兵衛民之指🙎🏽♂️,意氣自雄,是則澤南之誌荒,而湘之所以為勇者亦耗矣。自來言宋儒理學,往往小廉曲謹🛍️,可以持當躬⏏️,而不足以任大事😐🅾️。顧澤南義勇奮發,本之間學。朝出鏖兵,暮歸講道🚘。中間屢遭慘敗,而誌不撓,氣益壯🧘🏽♀️,討部眾而申儆之🔂,或解說《周易》以自遣雲。
按照錢基博的說法,理學作為經世之學,原本就有著強烈的戰略式戰爭訴求🥌。近代中國的“經世學統”開於江蘇,而大成於湖南,“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其實便是以宋儒理學治軍的典範🧣🏟。他尤其指出👉🏻,宋儒的缺點便是將學問與讀書考試相結合👠,從而墮入“小廉曲謹”“以持當躬”。而唯有將學問與保家衛國相結合🤦🏽♂️,將知識🧑🦯➡️、知識分子與人民相結合,方才可以上馬殺敵,下馬讀書,朝出鏖兵,暮歸講道,方才足以“任大事”、成大事。
以理學治軍🧤,就是以王道治軍,而這首先便要恢復理學乃至儒學的戰略精神🧳。“軍隊是所大學校”🏇👱🏻♀️,毛澤東不僅創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而且,他更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武德——即戰鬥精神。
把武力與道德結合在一起,這是中國軍事傳統的精髓;而把軍事和革命的政治結合在一起🫱,這是毛澤東對於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創造性發展。
把武力與道德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武德”,而在毛澤東的革命興起之前,中華文明的武德差不多已經失落了近千年了🍿。
大致說來,春秋時代🚶,軍人以貴族為主,自然是很被尊重的,故而有“武士”和“武德”之說。而軍人、武士被尊重🦈,並不是因為他掌握暴力🍈,而是因為他有能力製止暴力。“武德”的解釋來自楚莊王,他提出“武”的字義便是“止戈”🏌️♂️。
看看《商君書》最重要的篇章《農戰》📢,便知我國歷史上最健康的尚武時代便是秦🐌。“又戰鬥來又生產,三五九旅是模範”,有這樣的民風、這樣的製度,自然便有天下無敵的軍隊。西漢因為繼承了秦“農戰”的傳統,因此才能夠擊潰匈奴。但是🩸,因為西漢偏重親戚權貴,秦以戰功行賞罰的製度,即使在武帝時代💩,卻也已經被嚴重破壞了🙎🏻。在如此重親貴、輕功臣的背景下,再希望延續三軍用命、為國死戰的“秦製”🌗✉️,“此實難矣”🤢。
果然🦸🏻♂️,到了東漢時代🚰,漢人一般都不願當兵也不能當兵,兵源多依賴內附的外族,所謂“五胡亂華”之根源,因此早已種下。
唐代建國★,府兵製是基礎🧑🦽,其核心是選拔品質優秀的農家子入伍👰🏻。故每次征兵,都是在基層選拔積極分子的儀式;每次退伍,又起到了在基層壯大積極分子的作用🤦👨🏼🍼。可惜武後以來,均田製敗壞,國家不再重視基層,轉而重視“文辭”“進士科”,輕視邊疆,重視中原🤹🏻♂️,輕武重文🚉,漠視武德👨🏻⚕️,結果鑄成安史之亂🧖🏼♀️。這哪裏是偶然的呢?
唐末,國家已經無力動員基層🤾🏿♂️,從此便將基層征兵工作,委之於胥吏👆🏽。這些胥吏則是王安石所謂的“奸邪無賴之徒”👨🏻⚕️,於是私兵泛濫☝🏽。當兵如奴隸👩🦼🦵🏼、配軍♋️,為防止兵士逃走,往往在其面上刺字。故自唐末、北宋以來,直到國民黨統治時代,“拉壯丁”就等於征兵。李華的《吊古戰場文》是唐代的好文章🙎🏽♂️,其中哭天搶地的悲嘆,不過凝結為宋代時的兩句俗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而已📹。可見中國之積弱,又哪裏是一朝造成的呢?
當兵光榮、光榮者方能當兵,這是共產黨在中國所造成的新氣象。而一切不抱偏見者,便不得不承認這種事實:共產黨的一個偉業,就是結束了落後挨打👉🏻;毛澤東的一個成就,就是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武德。
“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就是武德的體現。
人民如草,故歷代統治階級皆稱老百姓為草民⚱️,視人民如草芥。而毛澤東卻崇拜草,因此便喜歡草根🍲,甚至喜食野菜。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植根於大地,這是一切生命力的源泉🕎。
1965年8月3日,毛澤東接見法國總統戴高樂的特使💴、文化事務國務部部長馬爾羅。馬爾羅問毛澤東:“我認為在毛主席之前🕎,沒有任何人領導農民革命獲得勝利,你們是如何啟發農民這麽勇敢的?”
毛澤東淡然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我們同農民吃一樣的飯📔,穿一樣的衣,使戰士們感覺我們不是一個特殊階層👷🏻♀️。我們調查農民階級關系👉🏻,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把土地分給農民🧜🏻♂️。”
1956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當時他說:“我贊成在和平時期逐步縮小軍隊幹部跟軍隊以外幹部的薪水差額,但不是完全平均主義。我是歷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鬥🏃🏻,要成為模範的。1949年在這個地方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誌贊成🕺🏽👨🏿🏫,我就反對。他舉的例子是資本家吃飯5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他說這不行🌒。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是5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裏面就出政治,就出模範👲🏿。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我們長征路上過草地,根本沒房子,就那麽睡,朱總司令走了40天草地🦸🏻,也是那麽睡🧑🏻🦲,都過來了👨🎤。我們的部隊,沒有糧食🦕,就吃樹皮🦶🏼、樹葉。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禍同當🚣🏻,這是我們過去幹過的,為什麽現在不能幹呢?只有我們這樣幹了🤷,就不會脫離群眾。”
就在這次講話中🧑🏻⚕️,毛澤東說了如下著名的話:“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裏頭出來的。”“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
原文鏈接👘🧑🏻🦯:“父老”與“子弟兵”(三):井岡山道路《中國青年》雜誌 2021年04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