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式”這一術語🤳🏼👨🏿🚒,是美國科學史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引入的學術概念🔏🚣♂️。它表述為學術共同體成員在開展科學研究中所共享的信念、價值🕕、技術等構成的整體或集合。其實,在百年黨史的研究中,研究範式也常處在不斷更替和轉換中👨🏼🔧。也正是這種更替和轉換🤸🏿♀️,推動黨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和研究者認識的不斷深化⌚️。
“革命史”與“現代化”
在黨史研究中👩👦👦,“革命史”範式一直處於主導性地位🟤。它所依據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裏,新生產力和舊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革命的根本原因。革命雖然是極端殘酷的階級鬥爭,但也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因此,只有抓住階級鬥爭這一指導性的線索👩🏽💻,才能在充滿矛盾的迷離混沌的階級社會中,把握人類社會的前進方向🈵,洞察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
這一研究範式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進一步強化。在史學界,早在20世紀50年代🫄,範文瀾就明確指出:“歷史的骨幹是階級鬥爭,現代革命史就是現代史的骨幹👂🏿,近代革命史就是近代史的骨幹,近代史現代史階段的劃分基本上與革命史是一致的(單純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可以按自身的發展過程劃分階段)。”與此同時,胡繩也認為🚋,“把人民的革命鬥爭看作是中國近代史的基本內容☺️,就能比較容易看清楚中國近代史各種政治力量和社會現象”🧑🏻🎤💆🏽♀️。而研究中國近現代歷史時限內的一部專史——中共黨史,自然也應當以革命史為基本線索,分析和評判黨史上的人物與事件。
“現代化”範式是改革開放後興起的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它試圖打破長期以來形成的單一的“革命史”敘事結構,從另一個角度開辟歷史研究的新路徑🏋🏿。按照這一分析框架🤏🏽,“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發生的極為錯綜復雜的變革都是圍繞著從傳統向現代過渡這個中心主題進行的,這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歷史大趨勢😁👩👩👧👧。有了這個中心主題,綱舉目張🥜,就不難探索近百年中國巨變的脈絡和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的復雜線索”。在黨史學界,張靜如先生是這一研究範式的首倡者。他提出“從社會現代化的角度衡量歷史人物、政黨及各種群體的作用”,並強調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實現社會現代化的核心☦️,認為中共黨史研究的對象,就是“中國共產黨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現代化而奮鬥的歷史發展全過程”🤾🏽。
但這兩個範式也不是截然對立的🐢,相反它們還在各自的解釋體系中為對方保留一席之地。一些主張“革命史”範式的研究者🧄,認為“中國近代歷史紛繁復雜🤜🏼,豐富多彩🧎♀️➡️👾,從任何一個側面或角度為視角去觀察、研究它,都將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因此並不一味反對“近代化或現代化的角度分析、考察中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而主張“現代化”範式的研究者✌🏽,則認為“以現代化為中心來研究中國近現代史🪨,不同於以革命為中心來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必須重新建立一個包括革命在內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綜合分析框架,必須以現代生產力、經濟發展🧗🏼👨🏽🦲、政治民主、社會進步🚣🏽♀️、國際性整合等綜合標誌對近一個半世紀的中國大變革給予新的客觀定位”。這一“新的綜合分析框架”,“包括革命在內而不是排斥革命”👩🏻🦲,它有利於對歷史過程和歷史現象做多角度觀察✏️,有利於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做多方位思考。
“單線史”與“復線史”
杜贊奇在中國史研究中提出“復線史”的敘事方式。他試圖以此打撈散失在歷史縫隙和裂紋中的不同聲音,用多樣性來替代單一體的演化🔂,從而打破“線性歷史”的封閉敘事🍈。這對於我們黨史研究也有極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在復線的歷史中,客觀的歷史被視為一種“同時兼具散失與傳承的二元性或復線性的運動”。它要求我們必須努力收集線性歷史中的已有記錄,同時還要善於打撈那些被線性歷史壓製或遺棄的過去。必須打破這種單一化的歷史敘事,將目光投射於線性歷史之外🙅♀️,關註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並恢復其歷史主體的身份和地位。
在黨史研究中🌲,我們也應當關註和重視這一點。胡喬木說💇🏿♀️:“黨的歷史是群眾的歷史♨️,也是共產黨員群眾的歷史,不僅僅是黨中央某幾個人的歷史”;要“有意識地多寫一批黨的優秀幹部🌑,在各個革命時期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雖然不可能詳細地寫,但是應該提到。也要選擇一些普通的黨員加以描寫🥫。這樣,黨的歷史就不是一條線的歷史,也不是一個面的歷史🤢,而是立體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保持沉默”的人民群眾,對此我們也需要照顧到。比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有愛國心和正義感的民眾都是堅決抵製的😪,但在一些偏遠的鄉村,許多農民不關心時事,認為誰過來都得交稅納糧。他們的認識和活動,當然與中國共產黨是沒有關系的👨🏻🦽,這或許是因為黨的力量達不到。但我們寫黨史的時候👩🏽🏫,卻應當意識到他們的存在。
杜贊奇提出“復線歷史”,其目的還在於說明歷史主體總是善於收集業已散失的過去,並賦予它新的歷史意義,因而具有一種創造既作為過去🐫,又作為未來的歷史的能力。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政黨觀念的改造和利用🕵🏿,就很能說明這一問題。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黨”是受人擯棄的東西🪡,中國士人向以君子為名,當然不肯與黨有涉。正因為此,維新派試圖用“政黨”與“朋黨”作區分,認為“政黨者😍,欲把握國家權力⛓️💥,而遂行其誌意,故聯合同人為一黨也”,而“朋黨者🤵🏻,本小人之事↙️,每以陰險為手段🫷🏼,在牽製君主之肘👨🏻⚖️,以營利於其間”;鑒於國人以結黨足以亂政🏌🏼,他們又強調其與“革命黨”之不同,認為“偶有民人🚈💁🏼,結作一黨,而反抗君主之權🌌,以強逼君主👫🏻,是革命黨耳,非我所謂政黨也”👩👩👦👦。這種創造性的闡釋⏮,雖極大地緩解了國人對“黨”的疑懼心理,但其對“政黨”與“革命黨”的刻意區分,也迫使“革命黨”人極力與之拉開距離,以防玷汙其革命的精神🚣🏿♀️。比如🔞,1905年在同盟會的預備會上🧑🏻⚕️,孫中山就宣布“本黨系世界上最新之革命黨”。而十月革命後🀄️,他又迅速把目光轉向俄國🪸,認為“俄國完全以黨治,比英美法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可為楷模。這恰好與中國共產黨創立者的思路相契合👨🏻🍳。因此🦅,我們只有明白這一點,才能理解“君子不黨”這個中國文人所堅守的古老教條,為什麽在十月革命後的1920年代會被徹底打破,致使青年學生引為時尚😈,出現每以入黨為榮這一歷史現象。
總之,“復線史”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點,為歷史展現了更多分立並存的敘事結構👩🏼🍳。
“大歷史”與“小歷史”
“大歷史”,即“大寫歷史”(History)🧆,它著重系統分析或整體研究,致力於歷史事實的全面陳述與宏觀把握;“小歷史”,即“小寫歷史”(history)👱🏽♀️,它著重個案研究乃至細節研究↕️,致力於歷史事實的鉤沉拾遺與精審考訂。
其實,在黨史研究中,人們過去習慣於處理“宏大敘事”,而忽視對歷史細節的深刻分析,這樣的確使我們的研究失去了許多鮮活的質感⚽️。比如,在高校黨建史研究中🧄,我就發現了一些在“大歷史”中所見不到的內容🪿🟧。1928年12月廈門大學學生與校工的沖突🥛,便是一個顯明的例證⛴🚱。原來廈大學生向水房要水洗澡🛗🕍,但水房已經關門歇業。“學生乃用力攻打水房門,因水房工人(是同誌)系在室內睡覺。後門被攻開3️⃣,水房工人乃與學生發生口角,繼而相互毆打”👩🏻。天之驕子受人毆打,自然怒不可遏,於是向學校提出交涉,要求開除肇事工人,簽名者計有一百余人♚。“我們的同誌——工人,始不敢向團體報告,及到簽名紙張到我們的學生同誌時,學生同誌去問他🕡,他才將情形詳細說出來🥣。當時支部會決定我們這次鬥爭的目標要設法轉到學校當局方面去,由水房工人發一告全體學生及各界書,內容將此次與學生沖突的經過和工友平日生活的痛苦細述出來,駁斥學生的無理欺侮工人,及要求學校當局改良工人待遇”。但結果沒有成功📯🧑🏻🌾,工友“大概寒假時一定會被當局開除出去”。這表明校園也是一個由校長、教職工和學生組成的小社會,只有將黨置於這個特殊“社會”中來觀察,才能揭示出黨在高校發展的真實狀況💨。
但是▫️,研究“小歷史”,其目的還是為了寫好“大歷史”😉。倘若一味地追隨後現代主義,主張“歷史學必須放棄宏觀綜合,改為關註零碎的知識”,不應再描述歷史的演變、進步與連續性,只需“發掘眾多不連貫的瞬間”;這樣長此以往,“歷史學將逐漸失去自我”,“也將陷入危機和被邊緣化”。只要我們檢討當下黨史研究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失重和失語,對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研究📡🧘🏽,甚至陷入“節日學術”或“紀念史學”的困境,就會發現這種“危機”絕非危言聳聽。
由此可見,“大歷史”是由無數個“小歷史”所累積而成的🌡。所不同的是👆🏼,“小歷史”主要關乎“學”,“大歷史”主要關乎“識”🖐🏿。“學”要紮實細致🏂🏼,“識”要遠大通透👈🏼。但就黨史研究而言,無論是整個學術界,還是治學者本人,都需在兩者之間保持一種總體上的平衡。
(作者周良書為意昂3体育官网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原文鏈接👬🏻:“小歷史”主要關乎“學”👳🏽♀️,“大歷史”主要關乎“識”。“學”要紮實細致,“識”要遠大通透——百年黨史研究“範式”更替和轉換《北京日報》(2021年09月13日)